20世纪90年代初,台海关系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为了践行国家战略,促进对台“三通”,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招商局集团响应交通运输部号召,联合福建省及漳州市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龙海港尾区域面对厦门特区和海沧投资区,离台湾高雄仅有100多海里,拥有优良的深水港湾等优越的岸线资源和区位优势,参照蛇口工业区经验,在港尾打石坑区域,创办漳州开发区,进行成片土地开发,建设具备对台“三通”口岸功能、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打造东南沿海对台“三通”的重要前沿阵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并进一步推动漳州地区乃至闽东南经济发展。
31年来,漳州开发区一代代创业者艰苦奋斗,推进福建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山填海建港造城建设。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台海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诸多严峻考验,始终初心不变,矢志不渝,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经过十年打基础,十年引产业,十年建新城,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内涵,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31年,移山填海,完善配套,奠定了一个区域发展基础
一是挖山填海打基础。漳州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6.17平方公里,规划可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除了7%的坡地梯田,其余均为丘陵山地与滩涂浅海。没有城市依托,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开发难度大。31年来,累计开挖土石方1.2亿立方,夷平16座大山,填海造地(含双鱼岛)约4.1万亩。
二是完善基础配套。从36公里外引来九龙江水,建成市政供水管网159公里、市政污水管网89公里。先后建成投用生产能力10万吨/日净水厂及5座加压泵站、处理能力1.4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及6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日供水能力近期10万吨,远期20万吨。污水处理出厂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在漳州市乃至福建省均走在前列;从73公里外引来220千伏电源,架设区内外10千伏以上配电线路542公里,实现了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以国产北斗卫星相关技术体系为核心,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福建省第六个智慧试点城市。
三是创新建造生态人工岛。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离岸建岛”用海理念,在解决土地短缺问题的同时,又保持了海岸线的原初状态,建成了全国首座大型离岸式生态型人工岛——双鱼岛,用于旅游、居住和生态开发建设。2007年5月31日,双鱼岛工程项目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例经营性用海项目。2010年2月5日开工兴建,至2015年累计投资近21亿元完成双鱼岛造岛工程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双鱼岛获得原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类不动产证书。2021年,招商局集团正式批复《双鱼岛开发策划方案》,由招商蛇口主导启动二级开发,计划投资280亿元,建设旅游度假、康养运动、高端社区为一体的生态型岛屿,致力打造国际高端休闲度假目的地。
二、31年,投资建港,依港兴区,建成了一个国家一类口岸
漳州开发区建港条件优越,拥有自然岸线28公里,-8米以下深水岸线13公里,可建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是漳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自2001年1月1日起口岸对外开放后,漳州港实现了快速发展,全港吞吐量2001年为203万吨,2023年为2151万吨,31年间增长10.6倍;集装箱吞吐量2001年为0.64万TEU,2023年为35.53万TEU,31年间增长了55.4倍,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港口的强劲实力,也展现了港口作业效能的飞跃式进步。通过对码头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与升级,港口的货物处理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确保了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进出港,促进了物流链的顺畅运转,同时也为全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31年,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形成了一个产业发展体系
建区以来,漳州开发区依托港口带动,着力引入一批支柱产业,积蓄发展潜能,形成了以豪氏威马海工装备、中信重工海上风电装备、威驰腾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中集集装箱、首钢凯西钢铁等为代表的金属制品加工业,以中粮集团粮油、白玉兰精糖等为代表的粮油食品加工业等三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具备年400亿元产能。同时,强化技术赋能和低碳引领,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以闽南外海风场资源开发和威驰腾新能源汽车落地为契机,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及配套产业,积极推进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整体策划及招商,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年产值超160亿元,涵盖了食品、物流、钢材加工、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以港口经济为主导,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文旅健康产业、数字化产业为核心的“3+2”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做大做强。
四、31年,兴办教育,培育优势,打造了一张靓丽教育名片
1992年建区初期,全区仅有石坑小学、大径小学、店地小学、白沙小学四所村小,学生不足700人,教师不足50人。2003年,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落户漳州开发区。2008年,漳州开发区与厦门大学签约合办“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1年,厦大附小正式开学。2022年,南滨学校挂牌冠名“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南滨校区”,全区打造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厦大系”全龄段优质教育体系。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公办学校达10所,其中:幼儿园4所、小学4所、中学2所,学生数达到14198人(不含厦大漳州校区),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876人。全区教育日常性支出累计超16亿元,教育基础设施投资超21亿元。
厦大附中自2011年参加首届中考、2012年参加首届高考以来,毕业生升学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2014年以来已有19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深造,3位学生考进中科大少年班。一本、二本达线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厦大附中2021年高考首次实现本科达线率100%,首获全市文科状元。2022年3月,厦大附中被确认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跻身地区知名学校行列。既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也助力了漳州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至2021年累计为全市培养大学生1.3万余人。漳州开发区以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龙头的基础教育体系成为漳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五、31年,守护生态,绿色发展,建成了一座生态宜居滨海新城
31年来,漳州开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滨海新城。
一方面,结合山海资源优势,从现有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出发,按照“生态环境、低碳生活,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宗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作与生活相谐”的基本原则,以生态观打造整体环境体系。31年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了南太武山地生态园、黄金海岸、南太武高尔夫球场、南炮台公园、香山湿地公园等集山海湖园、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三海八园十二景”,建成城市公园绿地约10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约12.5平方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指标要求。
另一方面,严把落户企业环保关,护航绿色发展。对意向投资企业,进行多次环保测评和论证,再好的招商项目也先过环保关。做好“顶层设计”,对意向入区企业项目设置环保前置程序,环保测评提前介入,做出预评价。同时,对通过环保预评价的入区企业,做好环评工作的全程服务和定期监督。强化产业项目源头管理,落实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有效协调机制,在项目洽谈环节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认真执行“三线一单”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引进,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产业项目,加大对漳州中集、漳州招商局码头等存量项目的节能减排改造力度。着力抓好生态环保问题排查、整改、落实,持续解决一批环境污染“老大难”问题,切实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不断推动开发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31年,脱贫攻坚,改善民生,造福了一方社区群众
31年来,漳州开发区坚持“惠民”理念,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社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历经31年耕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自2002年“区地合一”以来,秉承“共享”的发展理念,漳州开发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策配套强度,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超16亿元,实施社区更新改造、宜居环境建设、保障性安居、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文明环境建设等系列工程。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起,持续建立健全以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扶残助残、慈善救助和大病医疗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2017年起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辖区群众社会保障体系。全区无“国定”“省定”贫困户。经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23年全区累计发放各类抚恤金、低保金、扶残助残金3929.11万元。2014年至2023年累计发放招商局集团、社区基金会慈善救助金922.46万元。
养老保障走在漳州市乃至福建省前列,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居福建省第一,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二是健康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建区以来,累计投入约3亿元(其中基建投入约1.2亿元)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区初期,全区仅有7家农村卫生所。2018年,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建设开发区分院,并设立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初步建立了以第一医院为龙头、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也为周边县区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是社区人居环境逐步优化。2002年“区地合一”以来,加大基础配套建设,推进社区道路硬化、河道整治、污水管网改造,扎实做好拆迁安置、家园清洁、环境整治工作,聚焦休闲广场、休闲公园、体育场、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建设,极大提升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逐步加强。深入推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实社区文化队伍,组织388名社区群众成立25支广场舞、腰鼓队、大鼓凉伞、太极拳等民俗文化表演队;加强社区传统美德、文明新风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孝顺好儿女”、“和谐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闽南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推动石坑社区“送王船”入选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考炮城”“踢火”入选市级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七、31年,主动融合,提升价值,成为了一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31年来,漳州开发区积极推动区域港口交通网络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同城化”进程,持续完善跨区海陆公共交通体系,融入厦门湾半小时生活圈;招银港区、后石港区并入厦门港,厦门湾港口实现一体化管理;与厦门港务联合开发四区港口项目,后石港区3#泊位建成投入运营;积极推动对厦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助力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厦漳两地产业合作、互联互通、公共服务配套等,全力促进漳州开发区与周边地区联动融合、创新发展,在厦漳同城化中争当“排头兵”,持续提升区域价值。
建区以来,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6年有统计以来不到30亿增长至2023年的141亿元;区内常住人口持续增加,从2002年“区地合一”时不足2万人增长至2023年约7.7万人,增长近4倍。开发区当地百姓从农民变成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实现百倍增长。漳州开发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漳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海峡两岸乃至国际市场经贸合作,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