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是漳州四个市辖区之一,199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1月正式成立。28年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龙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认真贯彻上级和区委一系列科学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从“郊区”到“新区”再到“城市核心区”的华丽转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97年,龙文地区生产总值8.02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99年上升到10.25亿元,2011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05亿元,2023年达到454.65亿元,是1997年的57倍。人均GDP由1997年的8033元增加到2023年的148024元,增长18.4倍。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1997年的0.34亿元、2004年的1.03亿元(首次突破亿)、2013年的11.11亿元(首次突破十亿)增加到2023年的21.35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97年的0.2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29亿元,是1997年的62倍,年均增长16.5%,财政实力明显提升。财政支出由1997年的0.31亿元增加为2023年的21.38亿元,是1997年的69倍,年均增长17.0%。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2023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37元增加到29884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7.6%;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由4430元增加到24777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7.4%。2010年-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913元增加为55642元,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13608元增加为39138元,增长均为2.9倍,年均增长均为7.8%。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竞相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按照“一产稳、二产进、三产优”的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龙文区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8.4:64.9:16.7调整为2023年的1.1:36.9:62,一产下降17.3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8个百分点,三产上升45.3个百分点。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97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51亿元,增长6倍,年均增长6.9%。农业和渔业成为农林牧渔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其中,农业产值达5.8亿元,是1997年的12.1倍,年均增长8.1%;渔业产值达2.12亿元,是1997年的8.7倍,年均增长8.4%。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郭坑镇口社村、洛滨村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汐浦村被评为省、市级“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工程,获得“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创建区”等荣誉。2023年末,建有物联网基地10个,家庭农场141个,农产品高新技术企业196个;大闽食品等5家企业入选“首届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郭坑镇2个家庭农场获评“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二)工业发展稳步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97年的1.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93.55亿元,是1997年的154.5倍。2023年,全区共有2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39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20.6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6.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的27个行业大类中有11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以上。龙文重点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服务,推动数字化诊断服务商与工业企业的匹配对接,累计完成46家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并形成诊断报告,其中龙文移动完成8家,龙文电信完成35家,龙文联通完成3家。打造钟表产业风向标,龙文钟表产业已形成三个“国字号”金字招牌——恒丽电子工业设计中心评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恒丽钟表工业园获评2023年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龙文钟表产业集群通过工信部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恒丽电子、青蛙王子等2家民营企业上榜“2023福建创新型企业100强”;新增青蛙王子、富乘健康、小白心里软食品3家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现全区已拥有3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增1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立项5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三)商贸服务繁荣发展。积极培育限上商贸服务企业,重点加大电商行业、新零售、二手车零售等新兴业态招商引资和培育力度,推动特房T-one和吾悦广场等商圈开业运营。至2023年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6.2亿元,比1997年增长169.4倍,年均增长20.9%;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146.84亿元,网络零售额完成约54.30亿元。2023年,推进5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入驻15家企业区域总部,构建万达、碧湖、闽南水乡等城市商圈,碧湖城市广场税收破10亿元、融信写字楼税收超1亿元。漳州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及新经济产业园(试点)正式投用,电商交易额突破140亿元。开展促消费活动,举办“全闽乐购欢乐龙文”、引导碧湖万达广场、宝龙广场等各大商业综合体举办促消费活动,吸引客流量近600万人次,拉动消费达6.5亿元。
(四)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龙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商贸业等传统行业稳步增长的同时,旅游、金融、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202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1.87亿元,与1997年相比增长21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21.9%;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16.7%提升到2023年的62%,提高45.3%,产业发展更加协调。龙文始终围绕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都市型产业社区”。今年3月,龙文区举办产业社区企业入驻签约仪式,全市首批8家企业正式入驻新落成的智能终端产业社区,截至目前,已签约入驻项目27个,意向入驻项目49个。首批投产项目预计五年累计可实现产值58亿元,纳税1.82亿元。伴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总量持续扩大,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三、聚焦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建设逐年加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有力。建区以来,龙文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997年的3.95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217.7亿元,增长55.1倍,年均增长16%。2023年,龙文区列入省级在建重点项目2个,列入市级重点项目61个;共举行集中开竣工活动3场,参加集中开竣工项目共135个,总投资386.3亿元;参加2023年市级集中开竣工活动项目共43个,总投资251.5亿元;参加省集中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12.76亿元。2024年,全区谋划实施城建项目71个,实施市政道路建设项目28个,完成7个项目建设,新建改造道路里程3.8公里。统筹城乡融合,深化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十镇百村”重点村镇建设,谋划32个乡村振兴项目,完成投资1630万元。
(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23年,资质内建筑业产值完成90.8亿元,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117家,建筑业增加值66.3亿元,比1997年增长88.4倍;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97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5.6亿元,是1997年的342倍,年均增长24.1%。房地产企业数由1997年的4家增加到2023年的61家,增长15.3倍。商品房销售面积由1997年的0.02万平方米提升到2023年的114.3万平方米。2023年,龙文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实施住房安居宜居工程,开工新建棚户区改造项目5个,建设套数3500套,开工率达100%;开展公租房分类保障,2023年共配租194户;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对区内106个小区(社区)统一打包进行提升改造;长福片区(01、02、03地块)等5个安置小区投入使用,可安置套数5814套;完成荣兴、永兴小区2个项目2109户的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工作,有效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安定。
(三)着力优化城乡面貌。2023年,全年实施城乡品质提升项目138个,完成投资53.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2%。完成步文路、小港北路(景檀路至联东大桥)改造等17条道路,累计新增改造道路约12.3公里;完成10个路口26个渠化岛改造、7条背街小巷整治,新增停车泊位约141个。科学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完成红山路(龙港路-龙滨路)、小港北路(景檀路至联东大桥)等多条道路配套管网,其中建设供水管道9公里、污水管道10公里、雨水管道15公里,实现城区雨污分流。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九龙江流域(龙文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个项目,总投资约2.92亿元;开展饮用水源地问题排查,完成11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黑臭水体巩固提升,辖区已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四、全力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2023年,聚焦稳岗就业,开展“送岗留才进校园”和“就业夜市”等专场招聘会27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600人,失业再就业人数2000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118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挂钩联系217家企业,主动协调解决企业诉求。提高审批服务效能,推广“e政务”自助办理,全区布设的20个“e 政务”点位,全年共计办件量19393件。完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常态化机制,进驻区政务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办占比84.7%,“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94.7%,“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100%。注重助企纾困、精准服务,已投放惠企贷款超200亿元,惠及企业1300多家;下达惠企资金1.29亿元,帮助近400家次企业向上申报资金1.01亿元。
(二)教育文旅事业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区拥有小学19所、中学6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69名、小学专任教师1827名,普通中学在校生13103人、小学在校生34812人。全年实施10个教育项目,新增学位7710个;新增登记注册托育机构2家,新增托位180个,全区托位达到1600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到5.3个。2023年,区图书馆成功获评国家三级馆,恒丽钟表工业园获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共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活动赛事30余场;广泛开展“街头文化”和“百姓大舞台”活动共计34场,2万多人次参加。
(三)医疗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统筹推进龙文区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区创建,启动景山社区医院提升改造工程。截至2023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3个,医院6所,医疗机构床位数共154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0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32人。不断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共新增卫技人员数77人,其中医生65人;共有全科医生数209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6.81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1人。2008年-2023年,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4560人增加为197706人,增长43.4倍。
(四)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截至2023年,建设7个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1所,床位数260张,新增养老床位230个。积极开展居家养老“线上+线下”服务,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线上线下服务用户达6531人。2006年-2023年,全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530人增加为1947人,增长3.7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936人减少为514人,下降45个百分点。
(五)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龙文区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对景山街道梧桥村和郭坑镇篁卿村、院后村和口社村村道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农村道路和桥梁安保设施,对孚美桥、樟山桥等破损护栏进行修复,增设书坂线沿河路段护栏设施。大力推进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扶持壮大农村电商产业,推广农产品品牌,培育传统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以“跨村联建”探索乡村振兴新“打法”,启动西洋食用菌、石井鹌鹑研究孵化基地项目,助力村集体、村民、企业“三增收”。依托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加快乡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推进乡村形态、业态、生态有机融合。
回首过去2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各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和真抓实干,充分彰显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和锐意进取。展望新征程,龙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龙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