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建区以来,芗城人民砥砺奋进,奋发图强,蹚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华美乐章。特别是经过多年求索,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围绕做好“更新提升老城区、加快打造西湖生态园、深耕提效金峰开发区”三篇文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不仅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字号生态名片,蝉联省级文明城区“六连冠”、省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还在近三年全市“六比一看”“七比一看”竞赛中取得“三连冠”。
一、从基础薄弱到繁荣昌盛,综合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拾级而上。
建区之初,芗城区困难重重,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归为市属企业,区属企业只剩下少数全民小企业和街道、乡镇集体企业、个体工业。区属企业小又弱、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设备简陋、效益差,企业小而散,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无法支持企业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236万元(现价)。然而,我们的先辈们并未因此而退缩,他们以无比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了芗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85年到2000年,芗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最初的3.5亿元增长到65.6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0%。这一时期的芗城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逐步向工业化道路迈进。进入新世纪,芗城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1年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从74.8亿元增长到268.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25%。这一时期的芗城区,工业化进程加速,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化工、食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近年来,芗城区经济发展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2011年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从324.7亿元增长到872.7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6%。
(二)“三驾马车”协同拉动有力,经济发展动力增强。
投资方面,建区伊始芗城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105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规模逐年攀升,同时,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投资模式,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元化发展,2016至2022年民间投资保持在百亿左右,占固定资产比重均维持在40%以上波动。2023年芗城区固定资产投资260.91亿元,是1985年的2361倍,年均增长高达22.68%。
消费方面,消费市场见证了芗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初,消费品种单一,消费场所有限,1985年芗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56万元。如今,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张,从传统的小型零售店、集市,发展到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电商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消费渠道,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成为主流。近几年向中心布局天虹、芗江酒店,向西布局三宝万达、万科里,向北布局汽车城,商圈覆盖、业态丰富,消费扩容升级,同时特色商业街、夜市经济等也为消费市场增添了活力。2023年芗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4亿元,是1985年的200倍,年均增长14.96%。
出口方面,在量上发展,在质上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多元化,形成以机电、汽配、家具、食品、钟表、箱包、体育用品等为主的大宗出口产品,2023年出口总值达到74.59亿元,大约是1999年的17.6倍,年均增长达到12.7%。
近年来,芗城区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各级各部门在产业转型、招商引资、现代服务业培育等方面的努力,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制造业升级行动,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有力推动财政收入的持续稳步健康增长。同时,区财税部门坚持培育财源与依法征管并重,做到依法征收、应优尽优、应收尽收,有力保障了芗城区财政收入。2023年芗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6.98亿元,是1985年的469倍,年均增长17.6%,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二、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建区以来,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85年的12.72:55.31:31.97调整为2023年的1.27:39.83:58.90,三次产业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农业:接二连三,“链”通传统迈向现代之径。建区初期,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传统方式,农业产值仅有6690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近年来,芗城区通过立足城郊型现代农业定位,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着力提升了水果、蔬菜、食用菌、动物产品、水产、花卉苗木及中草药等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天宝香蕉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天宝仙都、埔里为基地,引进蔬菜新品种200多个。在食用菌产业方面,芗城区以天宝镇田寮村为核心区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区,采取“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福建云佳安生物科技公司牵头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服务,解决了传统栽培的诸多问题,实现了工厂化周年出菇,提高了秀珍菇的品质和价格,降低了农户投资压力和市场风险,有效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移动智慧菇房”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模式获全省推广。同时,芗城区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凤凰仙都和古寨农场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设施农业基地,建设蔬菜大棚、节水灌溉示范基地、集净菜加工与冷链储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项目等,还推进杏鲍菇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技改项目,建设城市急需果蔬加工净菜配送中心等,以满足市区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天宝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0.48亿元,是1985年的30倍,年均增长9.4%。
工业:提速增效,“质”造规模转向集约之迁。建区时芗城区工业产值仅有5215万元,早期芗城区工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而后,工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汽配、电子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1992年成立的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是芗城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总规划面积56.52平方公里,2005年成为第一批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之一,如今金峰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省级开发区第二位,跻身全省开发区十强。近几年,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社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冶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扎实推进语堂数字经济产业园、闽西南智能制造产业园、盈科智谷产业园、金埔产业园等4个产业园建设,陆续引进辉源、银球、海量消防、民翔、宝太等优质企业,增育良好的发展动能。在芗城区的努力下,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并不断发展,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23年达到了25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52.38亿元,是1985年工业产值的1443倍,年均增长高达21.1%。
服务业:增量进阶,领驰初兴迈向蓬勃之态。建区之初,芗城区服务业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服务类型相对单一。而后,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各类商场、超市、市场不断涌现,建成了闽南商业批发市场、新城综合大市场、新城茶叶批发市场、闽南饲料批发市场、闽南花鸟市场等46个市场,商品交易红火,年市场交易额近80亿元,成为闽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新华西路、新华东路、南昌路、瑞京路等商业街区繁荣发展,各类专卖店、连锁店、品牌店、加盟店纷纷涌现。同时,吸引了“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中闽百汇、国美电器、永乐思文电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既促进了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又提升了城市品位。旅游业逐步发展,注重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优势。芗城区还致力于打造高品质中心城区,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区创建,百里弦歌片区、龙溪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漳州古城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漳州古城、站前夜市、大学城等夜间经济守护城市“烟火气”。2023年,芗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14亿元,占漳州市比重高达21.1%,增长6.9%,增速保持在全市前列。
三、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芗城区积极探索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呈现出“中心带动、西部突进、向北延伸”的发展特点。
“老城”以旧“唤”新,城市品位更新提升。作为漳州主城区,芗城注重“老城区”区域发展。历届芗城区委、区政府传承接续,不断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突出精细化、现代化城市管理,完善市政配套,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在漳州华侨饭店原有地块上规划重建,建设成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重要组成及多功能配套文旅综合体,用地面积约28.69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助力提升漳州旅游品牌形象及影响力,打造漳州旅游标志性建筑。重点保护和修缮漳州古城,作为芗城的历史文化名片,保留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传统街巷格局,是城市布局中的文化核心区域,在传承芗城历史文化、彰显文化魅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五一”假期旅游消费报告》中,漳州古城位列“五一”假期全国热门古城古镇榜首。
“新城”拔地而起,发展空间扩容提质。十年前破旧的棚户区,如今是新兴城市副中心,拥江而立的西湖片区正在迅速崛起。西湖片区总面积约7380亩,将芗城区西部老旧工业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依托“一江两湖”的地理优势,完善市政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芝山新城框架全面拉开。尤其是不断加速配套供给,基建、商业、教育、医疗等持续“涌入”新城。20条道路新建并投入使用,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规划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配套9个安置小区12000多套住宅和十余个商品房项目,红星美凯龙、万科里、三宝广场等商圈成形,18所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园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不断开创城建新面貌。这一系列的发展成果,使得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虹吸效应”持续激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汇聚于此,为芝山新城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城”融合发展,服务企业深耕提效。漳州市芗城区金峰开发区自1992年创办以来,从最初的2.93平方公里,经过多次规划调整,形成了北斗工业园、金宝工业园、南山工业园、浦南工业园“一区四园”的发展模式,管辖范围扩大到66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益丰富,加快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升级“低标路”,同时推进了金峰中心广场、三宝物流园等商业配套项目建设,充实教育资源,逐渐形成15分钟宜业宜居生活圈,不断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产聚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5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34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家、省级绿色供应链2家。2023年金峰经济开发区位列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第51位,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第五批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2023年,芗城区常住人口64.36万人,城镇化率达91.37%,比2006年提高6.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8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5元,分别是1985年的83倍、55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3%、11.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从部分发展到全面进步,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
芗城区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扩充城乡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自1985年以来,芗城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公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足,截至2023年,芗城区共有幼儿园184所,在园幼儿18935人。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芗城区有普通中学15所,在校生13880人;普通小学68所,在校生4623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23人。普通中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区普通中学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495台,普通小学有6558台;图书藏量普通中学有442988册,普通小学有1171490册。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投身芗城教育事业。加强了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创新“轻盈餐厅”课后午餐模式,入选全省第七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教师进修学校顺利通过“福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芗城实小获评“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健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设施改善,芗城区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了旧医技大楼改建、新建了医技楼、新增床位100 张;芗城区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建成后床位数可达300张,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全面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育和打造了以妇幼保健为优势的区妇幼保健院,以牙科、骨伤科、眼科为优势的东铺头卫生服务中心,以中医为优势的上墩卫生院等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专科医疗机构。医疗技术进步,漳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获得国家认证,成为福建省首家获此认证的基层医院胸痛中心。聚焦病有所医,全力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升级,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2023年,芗城区有区属医疗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6567人,医院病床1361张。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泛覆盖的民生安全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投入资金4533万元,推进44个扶贫项目建设,完成36户无房户安居工程和202户255人造福工程,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812.5万元,10个贫困村和1496个贫困对象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成效,深入推进“同心121”工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等37个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108个,带动贫困户增收240万元,全区425户11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迈向高质量稳定脱贫。坚持稳岗位保就业,全区新增就业人数8600人,失业再就业2735人,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1908万元;深入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搭建跨省劳务协作平台,全方位多领域加大引才聚才力度;坚持惠民生保底线,为3000名困难群众代缴基本养老保险,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3800万元。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芗剧、锦歌、木偶戏等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活动场所,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社区和乡村,保障居民就近享受文化服务。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建设投入,修缮整治了府埕、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重建了威镇阁,新建了弘一法师纪念馆等旅游景点,建成了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启动了南山景区建设,构筑明清古街、涉台文化、宗教文化、文豪故里四个旅游精品,开辟名胜游、观光游、朝圣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每年平均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可观,旅游收入也较为稳定。漳州大力宣传“福”文化,推进“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漳州古城的游客量持续增长,“没有一根甘蔗可以逃离漳州古城”火爆出圈。据统计,2024年春节8天和“五一”期间,古城接待游客超178万人次。
春华秋实继往开来,芗城建区近四十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芗城必将继续贯彻好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突出做好“更新提升老城区、加快打造西湖生态园、深耕提效金峰开发区”三篇文章,奋楫笃行、乘势而上,加快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