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砥砺前行 平和七十五年传承与奋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平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09-30 17:28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一、经济篇:数据见证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的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取得了伟大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础薄弱,到如今的发展壮大,实力不断攀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GDP与产业结构:新旧社会交替的1949年,平和县生产总值仅1280万元,人均64元,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生产力十分低下,到处是贫困落后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生产热情高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平和步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旅游带动、广招八路财源,三线拓展、构筑区域经济,边界开放、接辐射兴各业”,“扩大对外开放、增创农业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等几大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GDP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13亿元迅速增长至2023年的318.18亿元,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产提质、二产提档、三产提速的发展新趋势,三次产业占比由1949年的95:1:4调整为2023年的20:27:53,这一趋势不仅表明平和县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也反映出近年来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01
 

    在产业方面,平和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农业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平和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变革后,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长期以粮为主的单一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新格局,农业产业化快步推进,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从1949年的0.1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9.86亿元。工业领域,解放初期,平和县仅有1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5 家私营手工业,经过75年的发展,全县规模工业已发展到177家(2023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产值45万元增加到2023年规工产值188.95亿元,主要工业产品如建材等大幅增加,为平和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服务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4%增加到2023年的53%,成为平和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02
 

 

03

    (二)投资与消费:在投资方面,平和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2亿元(1952年基本建设投资)攀升至2023年的92.77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和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大力投入。

 

04

    在消费方面,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3亿元(1949年)攀升至2023年的120.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5482元增加到2023年的28281元,增长5.2倍。

 

05

 

06

    (三)招商引资: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和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多方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1988年平和县被国家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县以后,县委、县政府强化领导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着力营造“四大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硬环境),使平和县的外经贸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近年来,外资落地工作加快,引进澳利陶瓷、新福材料、柚都商城、嘉福生物科技、瑞诗丹莲食品加工、香抛茶等一批好项目。持续深化“一把手招商”、“小分队招商”制度,其中,2021年引进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额75.9亿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持续坚持领导挂帅、团队出征、全员参与,2023年“一把手”带队外出招商17次,举办机械制造、生态木业等推介会,新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124.97亿元。坚持“亩均论英雄”,通过“腾笼换鸟”盘活闽能光电产业园等地块,引进茶王谷、汇润丰木业等项目,推动西蝉、鑫源祥等闲置厂房招商入驻新企业。用地保障高效推进,获省批准农转征收土地2157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152亩、闲置土地999亩。

    二、特色产业篇:蜜柚产业的辉煌与崛起

    平和种植琯溪蜜柚历史已逾500年,平和县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蜜柚生长的理想之地,清乾隆年间曾将其列入朝廷贡品。但由于多种原因,平和琯溪蜜柚在民国年间濒临绝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蜜柚也仅是少量种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和县立足县域特色,充分发挥琯溪蜜柚传统农业资源优势,提出“县办万亩、乡办千亩、村办百亩”种植口号,要求县乡狠抓落实,加大力度示范推广,促进区域规模种植。近年来,蜜柚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平和县的标志性特色产业。

 

07

    (一)种植面积与产量。平和县琯溪蜜柚种植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97市亩(1949年)发展到2023年末的72.51万亩(年末实有面积),年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的21吨(1950年)发展到2023年末的240.36万吨。

    (二)市场与品牌价值。平和县琯溪蜜柚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蜜柚产区之一,蜜柚产业产值至2023年末达68.37亿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琯溪蜜柚还获得原产地证明,2003年出口法国、荷兰等国家,成为首次打入欧盟市场的福建水果。近年来,实施蜜柚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蜜柚核心产区,构建“种好柚,卖好价”产销机制,开展“柚品王”评选活动,蜜柚出口超18万吨,“平和琯溪蜜柚”品牌价值达189亿元。

    (三)蜜柚产业链。平和蜜柚产业发展到今天,不再是单纯的种植生产和果品加工,还越来越多地延伸到工业、服务业领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特色产业链。如:近几年来,为拉长产业价值链,平和在蜜柚深加工领域异军突起,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日用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现已培育宝丰罐头、中宝食品等规模以上蜜柚深加工企业,规模以下蜜柚深加工企业近百家,先后研发出蜜柚果脯、蜜柚果汁、蜜柚果膏、蜂蜜柚子茶、蜜柚花茶、蜜柚果酒、蜜柚日化用品等100多种系列深加工产品,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2020年规模以上蜜柚深加工工业企业产值14.26亿元。旅游业上,如:霞寨镇高寨村是蜜柚生态游的网红打卡地,在该村观景平台上眺望,5000多亩果园尽收眼底,果树遍山坡,枝头的柚子泛着金黄,漫步于果林中的栈道索桥,果香沉谷、莺飞虫鸣、趣味盎然。

    目前,平和县90%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农户收入80%依靠蜜柚产业。以蜜柚产业为平台,平和县众多个人、合作社、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果品产后包装、营销、配送、深加工、出口,旅游、餐饮、住宿、物流等配套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蜜柚三次产业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与设施建设。为了提高蜜柚质量,平和县突出生态种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有机肥+配方肥”等配方施肥,使用低残农药、水果套袋、果园生草、生物防虫、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标准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先后推广“高挂微喷水肥一体化”设施、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并实施生草覆盖等相关技术。开展蜜柚种植区土壤修复示范项目,有效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落实废弃农膜、化肥、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理,蜜柚种植区域的土壤质量和水质均保持在良好水平,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互联网技术让平和蜜柚产业得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在平和每个蜜柚种植示范基地,都做到了视频监测覆盖,监测点可采集土壤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降雨量、风速等,为管理平台品控溯源系统提供数据参考,让每个柚果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以此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品牌价值。

    中秋节前后是蜜柚集中采摘期,平和县城乡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在平和蜜柚主产区坂仔镇,当地果农运用红外光谱技术,依据企业及客户对糖度、重量的需求,通过分拣机对刚采下来的蜜柚进行分拣分级,其中分拣后的优品进入高端精品市场,其余果品依级进入普通农贸市场和深加工工厂。

    以上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平和县蜜柚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和巨大潜力。未来,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平和县蜜柚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社会篇:民生改善的数字印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和县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教育到医疗,从就业到社会保障,平和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一)居民收入: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平和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主线,坚持脱贫与奔小康一齐抓, 铁心拼搏,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2元增加到2023年的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年全县98%的贫困人口摘掉贫困的帽子,部分人口迈入小康行列。2019年6月顺利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6户10543人全面脱贫,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二)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和县教育事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县只有3所普通中学,其中2所为初中,教师50人,在校初高中生643人;小学124所,教职工381人,在校生10916人。截至2023年末,平和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县年末普通中学22所,小学76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061人,小学专任教师235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777人,小学在校学生35130人;2023年,加快扩建金华小学、第六实小等14个项目建设,追加教师公积金财政配套资金1480万元,补充新任教师121名;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中高考质量逐年提升,这些数字的增长反映了平和县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

    (三)医疗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和县卫生事业也十分落后,1949年全县只有公立医院1所,床位5张,医务人员10人,其中,医师2 人。截至2023年末,医疗卫生机构296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353张,卫生技术人员203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93人;2023年,县医院迁建主体结构封顶,县公立中医院组建有序推进,搭建数字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平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这些医疗资源的增加为平和县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四)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就业方面,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2023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666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平和县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从无到有,参保率逐年提高,2023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789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06562人,其中:城乡居民46585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448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741人;这些数据表明平和县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和信任。同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0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102人,这些保障措施为平和县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四、基础设施篇:数字展现城市变迁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解放初期,平和县基础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在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平和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交通网络:1950年全县公路里程仅有6.5公里,全县货物运输主要靠386艘木帆船和板车,至 1956年内河货物运输量占98.2%,1957年全县开始拥有4辆载货汽车,公路运输量才首次超过内河运输量,至2023年,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908公里,这些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平和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了平和县的交通便利性。

    (二)能源通信:在电力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和县电力基础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1957年才有水电站4处,装机容量124千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平和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力建设成就斐然,通过认真贯彻落实“谁建、谁管、谁用”办电方针,1996年组织实施全国第三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工程,掀起“多家办电”、“全社会办电”的热潮,新建良坝、花溪、安特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和一批110万伏安、35千伏安变电站,突破了“电力瓶颈”,并在1999年顺利通过农村初级电气化验收;目前,建成投产的电站装机容量12.23万千瓦时。另一方面,科学实施《平和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110千伏霞寨、文峰等变电站建成投用,配合推进闽粤联网工程和漳州核电送出线路工程,35千伏国强变等项目的建设等。这一系列成就为平和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

    在通信方面,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平和县邮电通信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1950年全县只有邮电局所2个,市内电话用户23户,业务总量1.38万元。目前,全县电话程控化、传输数据化、移动电话覆盖全县,5G网络的建设有力促进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8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86万户。如今的平和已成为交通畅通、通信便捷、电力保障的理想投资之地,使得平和县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服务。

    五、环保与可持续篇:绿色指标展现新气象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平和县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污染防治有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2个国控断面、9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9.1%。1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加强县城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水质监测预警。全面推进河长制、林长制,与永定区、大埔县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造林绿化完成9.9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3.02%、森林蓄积量1184.8万立方米。

    (二)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县城周边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四占”违法违规行为,完成规模养殖场改造,推动黑臭水体整治,推动陶瓷、胶合板加工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对建筑施工、道路扬尘进行专项整治,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实施主城区限燃烟花爆竹,优良天数比例达99.3%。同时,万元GDP能耗下降4.1%,显示出平和县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此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为平和县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政策与规划篇:科学决策引领未来

    平和县政府在新中国成立75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策,为平和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规划制定:平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平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文件,这些规划明确了平和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对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新时代“奋进·奋发·奋斗”新平和具有重大意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和“三比一看”竞赛,继续以“四区”建设为主线,“五优”创建为载体,持续奋进、奋发、奋斗,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漳州加快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作出平和贡献。

    (二)政策扶持: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平和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将推动平和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七、展望未来:数字与梦想共舞

    展望未来,平和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平和县将积极布局数字经济领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升级发展商贸服务。引进、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培育生产性、生活性等大型商贸企业。进一步规范发展电商行业,拓宽“平和味”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力争电商交易额突破36亿元。

    (二)突破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创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县。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5G网络布局。积极参加数字峰会,挖掘、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平和县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政策与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平和县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也为平和县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平和县将继续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打造更加繁荣、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新平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