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取华丰、安溪两县首字,古名“茶烘”,1928年置县,地处福建省南部、漳州西北端,县境东西最大距离4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2千米,东与长泰县、安溪县为邻,南与芗城区相连,西与南靖县临界,北与漳平市接壤。土地面积1315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华安县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经济社会发生了天覆地的变化,绘就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新华安宏伟蓝图。
一、经济刷“新”,质量抬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华安县从自身优势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抬升。
(一)经济总量持续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百万向百亿转变。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84万元,到1988年首次破亿,达到1.20亿元,直至2023年已然达到220.83亿元。按现价来算,华安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5751倍,按可比价计算是3324倍,年均增长11.4%。数千倍的增长标志着华安发展经过75年积累,跃上了更高的台阶。实力的提升除了量上的千倍的增长,更体现在占比的恢复及人均超越上。华安是个山区农业县,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52年经济总量占漳州比重3.6%,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华安经济总量占漳州比重曾跌落到1990年的2.7%,直至2023年恢复并提升到3.9%。用漳州2.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3.9%的经济。1952年人均生产总值98元仅比全市高1元,1965年后至2011年基本都低于漳州市平均水平,直至2012年及以后开始高于漳州市,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跃居漳州市第二位。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安县不断进行发展的探索,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90.4:4.4:5.2调整为2023年18.0:53.2:28.8,第一产业下降72.4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由“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即由农业一家独大,逐步形成“二产强三产活一产牢”的格局。工业更是快速做大做强,从2007年开始,二产比重高于一产并居首位,改变了以往以一、二、三产业为序的状态,工业发展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开始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贡献作用。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了一产,标志着华安开始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至2023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更是高达43%。
(三)财税持续突破,收入实现由两位数到五位数转变。1953年,华安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2.47万元,1958年上升到134万元,达到3位数,一直到1988年达到1068万元,达到4位数。2007年,华安县地方财政收入已经达1亿元,2023年达到7.76亿元,比53年增长6224倍,年均增长13.1%。财力的增长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创“新”,活力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华安县立足华安的资源和区位,不断探索和调整发展思路,紧跟国家改革步伐,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多次调整,带领导全县人民投入到一轮又一轮新的创业中。从实施“华安要致富,发展林电路”、“华安要脱贫、发展竹果林”至改革开放后“富山兴县、强工腾飞”“依山兴县、兴农富民”“工业兴县、兴茶富民”再到当前“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兴茶富民”等与时俱进推进变革,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提升。在1998至2023年25年间华安共获得8次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分别是1998-2000年、2007-2009年、2022-2023年。
(一)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安大念“山字经”,实行土地改革,积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森权制度改革等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劳动效率大大提高。积极实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举措,农业生产取得“四大”变化。
一是由粮食为主向多种经营并重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因生产落后,生产力低下,以种植粮食尤以水稻为主,抗自然灾害能力低,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一遇上灾害,均有不少人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新中国成立后,华安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竹。改革开放后,华安县进一步贯彻落实“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树立大农业观点,大力推进林、牧、副、渔业发展。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实现由水稻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种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粮食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59.0%,下降到1.6%。水果种植面积由1957年的7047亩发展到2023年90639亩。水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6.0%提高到19.6%;茶叶面积由1962年的2995亩发展到2023年103560亩,花卉种植从无到有发展到30149亩。生猪存栏由1949年的10598头,发展到2023年112191头。2023年,华安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7.14亿元,较1949年的812万元,增长827倍,年均增长9.4%。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57年的80.3:0.7:17.0:0.2转为60.6:10.3:24.1:1.2。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
二是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剩余,并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专业分工逐步明显,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华安积极探索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主体应运而生,出现“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大量土地向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催生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规模化种植进程加快。当前华安县共有家庭农场4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4家,龙头企业15家。在农业主体的带动下,特色现代农业开始形成区域集聚。初步形成仙都镇铁观音、马坑乡花卉、高车乡柑桔、新圩镇坪山柚、湖林乡砂仁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农业品牌从无到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和改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规格标准的需求越来越高,华安县紧紧抓住之一需求,开始进行了集约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创建了属于本地特色的“铁观音”“坪山柚”“沃柑”“百香果”等农业品牌。华安县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铁观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014-2015年度全国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
四是新优品种日益增多。花卉种植从无到有,水果由原来传统的柑桔、荔枝、香蕉、柚子、龙眼等增加了百香果、青柠檬、葡萄等新种类。同时,新优品种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更新,例如,柑桔品种近十年来更是得到快速增加,新引进砂糖桔、茂谷柑、沃柑、红美人、黄美人等新优品种到华安落户开花结果,促进了柑桔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柑桔由1957年的3692亩发展到18428亩。柚子除了种植传统的坪山柚外,更是引进白肉官溪蜜柚、红肉官溪蜜柚、葡萄柚等,柚子由1957年的1122亩,发展到2023年30000亩。建立起建立茶叶、黄金百香果、柑桔、花卉等优新品种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坪山柚农产品特色优势区。
(二)工业转型升级,由低端逐步向高端化演进。华安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不足、区位不显、道路不畅一直以来制约华安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安致力于破解工业发展“瓶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业发展起起落落,直至2002年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提出,为华安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迎来了新的契机,2005年出台“飞地工业”政策,举全县之力在丰山镇建立了工业集中区,使华安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三大变化”。即由“低、散、小”向“高、集、大”转变。“低”即技术含量低。1949年,工业生产均为砖、瓦、粮、酒制作的手工业。即使到了改革之初的1978年工业企业也基本是简单粗放型加工企业,没什么科技含量。“散”即工业分布零星,1949年初只有分布各地的手工作坊。“小”即规模小,全县工业总产值仅54万元,生产能力低下。直至1955年才出现国营工业企业。即使到了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32家产值1551万元,平均产值只有48.47万元。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6年来的发展,华安工业发生了巨变,形成“高、集、大”发展格局。2023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744家,是1958年的16.9倍。全县工业增加值达95.06亿元,占GDP比重43.0 %,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0.1%,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显著。“高”即科技含量高。当前,华安经济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小巨人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2023年全县规模工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有53家,占总数的33.12%,研发经费投入2.91亿元。2023年年报,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7家,占规模工业企业4.96%;战新产值5.58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2.62%。“集”即工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华安经济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园区共已入驻企业288家,总投资47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281家,总投资410亿元,已投产项目221个。规模工业企业111家,占全县78.2%,产值176.59亿元,占全县83.9%。初步建成先进装备制造和智能家具家居二大集群和铝车轮、针织机械、冻干食品“三大专业生产园区”。华安经济开发区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77家,总投资160亿元,其中规上32家,2023年全年完成规上产值47.68亿元,税收9787.28万元。园区现有智能家具家居企业54家,总投资71.28亿元,其中规上33家,2023年完成规上产值38.17亿元,税收7231.35万元。“大”即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全县规模工业达到142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0.57亿元,平均产值1.48亿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53家,其中产值上5亿元的有9家。华安经济开发区在全省考核评价排名的 85 家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 32位,在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排名第五位。
(三)贸易市场从萧条走向繁荣,由“供应”向“自贸”转变。新中国成立前,民国政府重课商税,商品匮乏,物价飞涨。新中国成立后华安政府对市场进行整顿,1953年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形成。由于物资还相对紧缺,人民要凭粮票、肉票、布票购买商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流通贸易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变,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工业生产加快,消费品种类生产日趋丰富,个体工商户也日趋增加,加上居收收入的增加,购买力迅速增强,随着网络覆盖,网店直播带货等新贸易方式悄然兴起,促进了贸易市场的繁荣。全县有贸易企业785家,其中限上企业116家。贸易个体工商户5597家,其中批发850家、零售385家、住宿84家、餐饮807家。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5亿元,是1949年8313倍,年均增长13.0%。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29.14亿元。按消费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43.15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20.18亿元;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1.91亿元;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5.14亿元。
(四)旅游从无到有,由土楼之旅向全域旅游转变。华安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直至1998年才成立旅游局,发展旅游。经过26年来的发展,华安虽然拥有一定旅游资源,但由于缺少资金,开发不足,没什么知名度。2008年福建(华安)土楼申遗成功后,旅游业才被外界逐步知晓。直到2014年华安县被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把生态建设和旅游进行了结合,2015年提出开展旅游全域化试点发展构想加大对旅游的投入,旅游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建成土楼油菜花海、石井千亩黄金稻浪、岛濑荷园悦色等多个独具震撼力的花海花带景观。培育“天下秋千第一村”招坑村、全国乡村治理突出村高石村、爱情天梯等10个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旅游村。打造麒麟山地质公园等4个森林公园对外开放,带动一批山庄、农家乐、森林人家发展。建成哈龙峰生态茶观园等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了沃柑、石井单季稻等一批农产品伴手礼,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果香、冬雾凇”四季全时游旅游产品体系。启动七彩官畲4A等18个A级景区创建,培育了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域生态旅游小镇,3个金牌旅游村和12个省级旅游村。形成以土楼景区、七彩官畲、云谷君澜度假酒店等为主体的东部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华特九龙水镇、万世清、万凌温泉酒店等为主体的南部温泉休闲康养区和以坪水畲寨、贡鸭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西部乡村生态旅游区。并成功举办了国际山地马拉松赛、海峡两岸龙舟赛等十大旅游品牌赛事,以及火把节、泼水节等畲族、高山族民族节庆活动。2021年被认定为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2023年华安县接待游客总人数472.05万人次,总收入46.45万元。
三、民生迎“新”,福祉攀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发展为了人民,华安县牢记初心,积极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伟大跨越,人民生活取得“八大转变”,幸福感得到攀升。
(一)收入由单一的穷向多元化小康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职工年平均工资只有367.2元,196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7元,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基本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随着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实施,新技术推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剩余并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居民收入开始向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工资收入为辅转变,再到工资性收入为主、多种经营收入为辅转变,收入大幅提高,钱袋子鼓了起来。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60元,是196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3倍,年均增长11%。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3.0%,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占23.2%,第二产业经营收入占3.5%,第三产业经营收入占7.9%,转移性收入占10.6%。
(二)吃由“吃不饱”向“吃好”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低下造成食物匮乏,人们吃不饱,逢年过节才有“肉”吃。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肉”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常配备。现在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消费结构逐步优化,营养均衡也提上了农村家庭食谱安排,膳食结构日趋合理,已从粮、菜、瓜向肉禽、水产品、豆制品转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3年食品烟酒支出9491元,是1985年58.1倍,年均增长11.3%,占消费支出37.2%。同时,食品消费不再是生活消费的主要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支出由1985年93.7%,下降到2023年21.8%。
(三)穿着由保暖向个性化展示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流传着一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及凭票购买布料,形象生活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较长一阶段内布料的紧缺,穿着只求裹身保暖,旧时兄弟姐妹多,都是小的穿大的穿不了的衣服。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之后,逢年过节终于有新衣服穿了。对于着装的需求不再限于保暖,开始向时代个性化转换,服装赶朝流时髦,由中山装、喇叭裤再到现代职业装和休闲装的五彩斑斓。农村居民衣着支出由1985年26.79元,提高到2023年749元,提高了27倍,年均增长15%。
(四)居住由“脏乱差”向“美化亮化”转变。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前农村居住环境都用“脏乱差”来形容,反映出人们居住条件很不好。农村大部分住的是土坯房,用的是“旱厕”,还有的人畜共住,鸡鸭粪随处可见,垃圾乱堆乱倒,蚊蝇绕飞。改革开放后随着新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人们居住环境得到巨大改变,楼房拔地而起,垃圾储运,居住条件已从简陋型过渡到美观舒适型。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均住房面积58.3平方米,家庭中有73.0%居住在属于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内,有93.4%拥有水冲式卫生厕所。
(五)行由“走”向“骑开”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出行都靠双腿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户户通”的实施,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人们的出行有了自行车代步,再到摩托车代步。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小轿车也开始逐步普及了。据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每百户拥有汽车55.3辆、摩托车90.0辆、助力车80.3辆。
(六)负担由从有到无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农村支援城市,农民要交一定数量的公粮、统购粮、教育附加费等“三金五统筹”,农民种植的土特产还要收特产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富强,从2006年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后,华安农村居民负担开始全面取消了。
(七)福利覆盖面从小到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除城镇居民外华安农村居民没有什么福利可享受的。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开始向农村覆盖。
一是医疗服务由“病无所医”到“病有所医”再到“病有所保”。新中国成立前华安医疗十分落后,1949年只有1个卫生院,1名医师和1名药剂员,私立诊所37个,中西医师37名。特别是乡村均无集体卫生组织,有的地方连“赤脚”医生都没有,传染病横行。新中国成立后,华安高度重视群众卫生的健康,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先后成立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并把卫生机构延伸设置到乡、村。202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55个,其中,乡镇卫生室28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74张,有执业(助理)医师246人,解决了病无所医问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人口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15‰以上下降到2023年9.17‰,新生儿死亡率由290—350‰,下降到3.5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49年以前30岁提高到当前74岁以上。
二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城镇向乡村覆盖。统筹推进城乡社保和农村医保,2023年,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8249人,其中,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8911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8124人,参保率97.94%。
三是教育服务从“学无所教”向九年义务教育转变。新中国成立前,虽然也有书院、社学、私塾等教育机构,但全县人口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人口素质教育,从扫盲工作开始,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能得到教育,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2023 年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76所,专任教师1868人。其中,普通中学7所,中等职业教育1所,小学28所,幼儿园45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所,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 94 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43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1人,小学专任教师759人。满足人们学习需求,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华安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11.87万人,占总人口88.4%,比64年提高56.4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文化程度有9866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734.8人,比1964年增加717.6人;高中文化程度11864人,占总人口8.84%,比1964年提高7.53个百分点;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48279人,占总人口35.96%,比1964年提高30.9个百分点;拥有小学文化程度48706人,占总人口36.27%,比1964年提高10.71个百分点。15岁以上文盲人口3644人,占15岁以上人口3.33%,比1964年下降57.49个百分点。
四是实现五保低保全覆盖。2023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368人,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数541人。同时,种粮有粮补,建房有造福工程,购买农业机械有农机补贴等,农村社会福利越来越好,覆盖面越来越广。
(八)居民生活由柴火时代向电气时代转变。新中国成立前生活蒸煮基本使用薪柴和煤碳,县内没有电灯照明,群众多靠煤油灯、松明火照明。新中国成立后,华安电力建设随着农村小水电的发展,电气化建设全面铺开,1995年顺利通过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达标验收,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十五”期间全国建设的400个小电农村电气化县。随着电网的全面覆盖,华安人民过上了亮堂的生活,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生活用电器设备进入千家万户。据住户调查显示,2023年华安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116台、洗衣机100.7台、电冰箱132台、空调206.7台、热水器126台。
四、服务革“新”,效率飙升
服务是竞争力,更是生产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华安从加强服务入手,不断改革,致力于服务软硬环境的营造,实现“三大”转变,使服务效率得到飙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一)政务服务由“多站式”向“一站式”转变,办事效率得到快速提升。75年来,华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高质量政务服务的提升和改善。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一定时期内由于行政体制建设,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需要联合办理的居民办事要多个部门跑,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办事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改变这种局面,华安认真贯彻落实政务服务改革,努力在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等方面下功夫。于2012年组建华安县行政服务中心并正式启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均进入其中,对联合办理、统一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组织协调,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和“妈妈式”服务,并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0多项,同时,简政放权在各乡镇设立分中心,开发区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行政服务体系,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方便群众企业办事,大大缩短办事时间,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公路建设从无向全覆盖转变,客货运输效率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前,华安县交通十分落后,仅有人行山路和乡村之间的独轮车路,没有一寸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华安加大道路建设,由板车路发展为拖拉机路和公路,直至1955年才修建了第一条公路县城华丰至新圩公路,改变没有公路的历史,鹰厦铁路也于1957年建成通车。改革开放后,要致富先修路思想深入人心,不断加大道路建设,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在完善交通网络的同时,不断对公路进行拓宽改造、水泥路面铺设和“白改黑”等不断提高公路的等级。至2007年底,全县实现乡乡通干线、村村通水泥路,使华安的公路由开通后的“水泥路”“扬灰路”变成了真正的水泥砼路面。特别是2012年以来,厦成高速(华安段)、永漳高速建成通车,告别了华安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龙浦大桥建成通车圣王大道全线贯通,从而使华安区位竞争优势再次增强,华安经济开发区至漳州通车时间缩短至10多分钟,至厦门市区缩短至30分钟,纳入了厦门半小时经济圈,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至2023年,华安县公路遍布每个乡村,全县公路里程1408.07公里,是1978年4.4倍。其中:高速公路65.248公里,国省干道104.878公里(国道37.278公里、省道67.6公里),农村公路454条1238公里(县道12条216.384公里,乡道88条523.916公里,村道354条497.64公里)。
随着公路网的建设运输从人力挑运转向畜力再到机动车运输转变。华安未通公路、铁路时,人力挑运是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公路的开通牛车马车开始出现,是1958到1979年间短途货运主要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机动车开始逐步普及,运输效率大大提高。2023年民用汽车达到25035辆,是1988年80.24倍。2023年华安货运周转量8082.33万吨公里是1957年的696.8倍,这一数据还只是交通部门高速公路监测点监测计算出来的数据而已。
(三)水力发电从无到有转变,发展动力快速增强。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保障,华安相对于其他县区能源紧缺,没有煤碳资源,但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36.85万千瓦,可开发13.93万千瓦。新中国成立前,华安县内电力建设微乎其微,新中国成立后华安利用地形高低差别大,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了水电的开发利用,从1956年建第一座低水头(4米)水电站开始,掀起水电建设热潮,小水电事业从无到有,从低水头发展到中水头再到高水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华安更是掀起新一轮小水电建设高潮。当前华安建成水电站239座,装机容量26.53万千瓦,是1988年3.5倍,2023年发电量达7.12亿千瓦时。电力充足保障成为华安发展的优势,为华安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华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在前进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周边发达地区在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华安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楫争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体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华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