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砥砺奋进再出发 扬帆启航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诏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09-30 17:24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昨日辉煌的浪涛;时代的琴弦,弹奏出今朝奋进的旋律。历经75年春华秋实,新中国风华正茂,地处闽粤之交、漳南之隅的诏安县也迈出了属于新时代的坚定步伐。自嘉靖九年置县至今,诏安县已历经百年风雨。由古及今,诏安不仅不改“络百粤,联七闽,内与漳潮诸地吭背相属;外与东西两洋呼吸相通”的天时地利,更多了聚力凝神打造富美新诏安的蓬勃朝气。

    2013年,拥有中央苏区红色血脉的诏安被列为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五年之后,诏安华丽转身,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 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并于2019年6月实现脱贫摘帽,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从“贫困县”到“十佳县”,诏安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充分利用“中国青梅之乡”“中国海峡硒都”“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长寿之乡”等名片,打出了“突出产业主导、优化人居环境、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组合拳,有力推动了诏安扶贫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

    近年来,诏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题,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山海兴县、文旅名县、富美新城”,积极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快建设新兴工贸港口城市,迈出了晋位争先的坚实步伐。

    一、晋位争先,奋斗富美新诏安

    (一)经济跨越,打造新诏安

    建国初期,诏安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97万元,常住人口19.55万人,1957年财政收入仅为116.27万元,财政支出144.43万元。到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7565万元,财政收入817.94万元,财政支出888.81万元。

    近年来,诏安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00亿、300亿元大关,由2012年的131.7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56.32亿元,占漳州GDP比重达6.2%,总量增长了1.7倍;GDP增速在2020年、2021年连续2年排在全市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大关,2023年为64411元,比2012年增加42305元。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2012年的6.2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05亿元,增量超过5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4.41亿元,增加到8.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跃上10亿、5亿两个台阶。政府财力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民丰物阜,奔向富诏安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日益活跃,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收支较快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11元,同比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99元,同比增长6.3%,是2007年的4.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06元,同比增长8.9 %,是2007年的4.8倍。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34元,同比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897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745元,同比增长8.3%。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改善型消费持续增多。2012年,居民在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上消费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其中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这三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2.1%,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这三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7.0%。2023年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这三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为61.6%,农村为55.2%。而如今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等方面支出明显增加,居民更注重身体健康、更愿意为兴趣消费,2023年居民消费活跃,其中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和医疗保健类支出占农村生活消费支出18.8%,比2018年提升了4.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和医疗保健类支出占城镇生活消费总体支出19.6%,比2018年提升了7.1个百分点。

    (三)绿色生态,建设美诏安

    以前的诏安,基础设施薄弱,老城区排水设施老旧,很多“黑水塘”“臭水沟”不仅影响市容环境,更是蚊蝇滋生,影响群众居住质量。近年来,诏安大力促进生态质量新提升。深化“三线一单”成果落地运用,严把项目准入关。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全面加强面源管控,有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扬尘污染问题,深化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9%以上。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工业园区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黑臭水体及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四场”清理整治,推进82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沿海6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提升土壤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确保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高标准制定矿山管理办法,加快建设乡月港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全力打造绿色矿山“诏安模式”。严格落实“林长制”,坚决遏制互花米草、松材线虫病复发反弹,加强生态公益林、基干林带保护,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国土绿化,植树造林1.9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持续提升碳汇能力和碳库储备。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把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聚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大乌山”生态休闲旅游、滨海旅游三大品牌,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编制《诏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促进民宿发展措施,促进旅游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诏安县滨海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诏安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闽粤第一城景区开发项目等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G228滨海旅游风景道建设。策划实施“一镇一乡村游、一农家乐”活动,整合客家文化、海丝文化、滨海滨江自然景观等元素做大做活“+旅游”文章。推动霞葛镇司下村成功创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梅岭镇南门村创建三星级旅游村,完成梅岭镇创建“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前期工作等。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60.6万人次、增长51.3%,国内旅游收入46.55亿元、增长60.3%。

    二、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集中在粮食、水果、茶叶、水产、蔬菜、禽畜等种植和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足。近年来,诏安县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打造“一村一品”省级专业村10家,市级专业村28家。深入实施青梅产业、八仙茶产业发展扶持实施意见,推动青梅、八仙茶等特色产业发展。完成建设红星乡西埔村、太平镇太平村、霞葛镇华河村、官陂镇吴坑村等青梅优质标准化示范基地。青梅产业形成稳产提质、品优价好、富民增效的局面,发展举措得到全省借鉴推广。2023年青梅产量7.95万吨,增长9.5%。实施诏安县“硒望田园”—八仙茶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召开茶叶发展研讨会,举办诏安八仙茶、单丛茶王赛。2023年八仙茶产量1.8万吨,增长4.8%。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畜禽,推进设施化规模化肉鸡、蛋禽养殖。大力发展“稻-稻-菜”和“菜-稻”种植新模式,设施蔬菜2023年产量7.5万吨,增长7.6%。深入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加快推进生态牡蛎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牡蛎产量29.3万吨,增长4.5%。宝智水产入选国家水产种业补短板阵型名单,升马水产、宝智水产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单。

    (二)工业强县步伐加快

    诏安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解放初期仅小型印刷厂一家,75年来,诏安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良好,诏安工业规模稳步扩大。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主要工业产品种类,由2012年的16种,增加到2023年的25种,增长56.3%,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2023年农副食品业加工企业38家,比2012年增加16家,增长72.7%。新兴行业占比提升,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3家,比2015年增加16家,增长228.57%,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7.3%和2.9%,比2015年分别提高13.2和0.6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配套不断提升。整合提升园区资产资源,形成按照“一区两片多园”的格局,推动园区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新兴潜力产业加快培育。培育扶持新一代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梳理产业链目录,编制形成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快推进“诏安县《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迈进。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突破,不断增加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数量和质量。推动诏安远高信息科技安防科技产品研发制造项目和安田半导体封胶生产项目、瑞升电子(二期)和必冠电子投建投产,推动与漳州电子信息集团项目合作,着力吸引一批数字经济龙头骨干企业落户诏安。

    (三)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1949年全县传统集市贸易市场仅有15个,物资匮乏。75年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诏安县聚力推动县域商贸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商贸企业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力。动态培育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23年末在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3家。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等各类服务功能区。唐道613城市广场已正式运行,成为诏安第一座城市综合体。建设提升改造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激发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活力,完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实现大部分村点由县城到村点24小时内完成配送。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账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类电子商务展销、推介活动,直接带动销量950余万元,线下展销曝光量50万次,线上网红直播曝光量5000万次。通过“青梅节”“荔枝节”等大型网上营销活动,推广“福硒诏安”农产品公用品牌。

    三、架桥铺路,共享发展新成果

    (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根据七人普数据,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55173人,占45.4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05796人,占54.5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3505人,乡村人口减少12033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77个百分点。与1949年相比(全县总人口19.55万人,农业人口17.44万人,城镇人口2.11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4.7个百分点。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持续畅通城市路网,推进华林北路、西市路、玉峰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推动南侨东路、东乾路等市政道路竣工,实现主次干道互联互通。建设南湖智慧体育公园,启动古城文化旅游项目(二期),加快怀恩公共停车场、南峰停车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区管网提质增效工程、南环城路污水及燃气管道老化改造工程,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街景夜景等改造提升。开展“全闽乐购·福见商旅”促消费活动,推动诏安城市会客厅等10个县域商贸体系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商务商贸、特色商业等业态。充分发挥商业综合体、古城中山东路骑楼示范段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城区“一内一外、古今互补”的城市商圈,推动“人流量”转化为“高销量”。

    )商贸活跃,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近年来,诏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为确保西郊夜市持续健康发展,县城管局统筹解决西郊夜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车辆停放、食品安全等问题,为市民群众带来全新体验。目前,西郊夜市已入驻食品摊贩共计89户,拉动百余人就业创业,也让这里成为诏安城区夜晚人气最高的地方之一,大家共享夜市经济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诏安充分发挥异地商会、招商大使、招商顾问作用,收集招商线索,深入挖掘各类招商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开展商会招商、以商引商、以企引企,形成“政府主导、商会参与、企业搭桥”的招商格局。2021年、2022年先后召开两届诏商大会暨民营企业投资创业大会,促成现场签约项目49个,投资额409.9亿元,累计正式签约诏商项目35个、总投资32.6亿元。作为诏安年度招商盛会,2023年第三届诏商大会暨民营企业投资创业大会吸引了许多海内外侨胞、企业家、诏安在外乡贤等参加。大会集中签约17个项目,总投资156.4亿元。

    )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大门向世界敞开,真诚欢迎国际资金、物质、技术、管理、人才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0年,台商张诏光先生在诏安创办第一家“三资”企业,拉开漳州招商引资的序幕。2023年诏安实际利用外资达2429万美元。如今,开放的诏安,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日益构建起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交流。通过“百名干部挂百企”等活动,强服务促发展,拓渠道促销路,推进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2021至2022年进出口完成额累计近百亿元、年均增长在17%以上。引导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诏安聚美花饰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和英国注册商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利用上海进博会、9.8投洽会、11.18花博会等招商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促进和项目对接。“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新注册外资企业8家,累计合同外资超4亿元,有效推动了诏安经济发展。

    依托自然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资源,升级联动发展和跨境产业合作日趋紧密,诏安县与东盟国家的外贸往来企业累计达到41家。2023年,对东盟国家出口额达20.38亿元,占全县35.48%,同比增长20.73%,其中,对菲律宾出口额2.18亿元,占全县3.8%,同比增长87.93%。面向东盟国家进口贸易额5621万元、增长84.66%,面向菲律宾进口贸易额556万元、增长2038.46%。

    )文化繁荣加快推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诏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注科教文卫的全面发展,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社会事业从滞后转向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不断夯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1993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底,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2300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77044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6706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3741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37556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21777人。教育资源不断完善,2023年,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89所,是1949年的3.14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高中6所,普通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04所,幼儿园16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18778人,年末在校生99372人。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5个,是1949年的9.9倍。其中县级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12人,其中医生945人,注册护士963人。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床位2560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00人。

    回首过往,诏安巨变的每一步都书写下拼搏奋斗;

    展望未来,诏安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接续奋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诏安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乘势启航、逐梦前行,绽放前所未有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