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厦门湾南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龙江精神”的发祥地。七十五年风雨沧桑,七十五年辉煌奋斗。新中国成立75年来,龙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23年龙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2.88亿元,是1949年的1562倍。1949年—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获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国休闲食品名城”、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福建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全区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积极谋求新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特色经济日趋成熟,推动形成以高质量的工业、高附加值的“三农”、高人气的三产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龙海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传统的农业主导型经济逐步向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2023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63.82亿元,年均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5亿元,年均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231.71亿元,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9.1:15.6:15.3调整为2023年的10.1:53.3:36.6,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
(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龙海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培育行动,积极打造特色集约、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202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21.37亿元,是1949年的333倍,年均增长4.5%。因地制宜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擦亮打响浮宫杨梅、程溪菠萝、紫泥金定鸭等7个国家地理商标产品品牌。东园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培育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99个、认证企业52家,绿丰、闽隆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成为金砖会议、冬奥会供应基地。
(三)工业经济有力推进
龙海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不断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工业竞争力百强区等称号。2023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8.87亿元。1949年—202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3.7个百分点。集中力量抓龙头、铸链条,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了健康食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建筑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商贸物流经济、特色现代农业经济、文旅康养经济等“四种新型经济”。
(四)服务业发展乘势而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信息技术服务、文旅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速快质高,经济增长“稳定器”和结构调整“加速器”作用持续增强。202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1.71亿元,年均增长9.6%,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6.6%,比1949年提高21.3个百分点,成为龙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互联网+”为龙海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零售业”,2023年全区完成零售业销售额21.09亿元,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50.6%;“互联网+金融业”,202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75.13亿元和1071.37亿元。加强文旅康养品牌项目培育,优化布局国道G228线滨海旅游风景道配套设施,月港、后港历史文化街区、白塘湾、镇海角、鹭凯生态庄园等景点成为旅游热点。
二、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培育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
(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始终把项目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主要抓手,深入实施“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68年—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0%。2023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9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4.17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3.99亿元。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推进。“一江滨两新区”“南太武南溪湾”两大重点区域逐步形成;“健康食品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三园逐步优化;龙海新一中、南太武学校、码二新校区、第一医院、城乡供水项目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交通建设日新月异。2023年全区道路、水路货物运输量达到813.37万吨,较1989年增长50.6%;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石码港区)453.53万吨,是1989年的9.07倍。龙海作为厦漳同城发展“桥头堡”,随着厦漳同城大道、沿海大通道、沈海高速、疏港公路、厦漳大桥、锦江大道、省道219雩林至翠林段等建成通车,全区拥有8个高速公路出口。龙海真正融入厦漳1小时经济生活圈。
(二)消费规模稳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新商业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商贸市场保持良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0.1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201.83亿元,年均增长10.7%。2023年,320家在库限上贸易业实现销售额89.79亿元,其中,批发业销售额61.95亿元,零售业销售额21.09亿元,住宿业营业额0.81亿元,餐饮业营业额5.94亿元。商贸物流和电商协同快速发展,普洛斯物流园一期、联动物流园二期基本建成。
(三)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利用博览会、展览会、跨境电商贸易和经济合作新平台等各种平台,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39.13亿元,其中出口30.86亿元。1985年—2023年,全区出口贸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年均增长30.6%。从商品结构看,食品行业出口稳居榜首,金额达25.47亿元,占比82.5%;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活力增强,出口24.00亿元,占比为77.8%;从国际市场看,东盟、美国、欧盟为龙海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出口11.63、3.98和3.04亿元。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更大力度组织企业“抱团出海”拓市场、抢订单。2023年共新批外资项目14个,其中,台资项目5个,香港项目4个,增资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0.61亿元(验资口径)。
(四)财政收支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8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31.77亿元,净增31.76亿元,年均增长9.8%。地方财政支出重点向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倾斜,2023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17亿元,其中,民生类支出28.30亿元,占预算支出的85.3%,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加大文体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稳步迈向全面小康。
(一)文教事业蓬勃发展
文体事业繁荣昌盛。龙海立足全面铺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健康的“大文体”理念,提升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四馆一中心”,精心为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平台,统筹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教育发展加快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被确认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示范区”。2023年全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8所,小学136所(含10个教学点),公立幼儿园38所,特教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001人,小学专任教师2436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135人,特教专任教师28人。目前,全区“一镇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全面建成,奖教助学促进会作用凸显,教育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全社会尊师重教、关心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龙海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医疗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探索“医联体+医共体”模式,全力推进健康龙海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民营)625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门诊部8个。年末拥有医疗机构床位3138张。扎实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工作。漳州市第二医院作为龙海区重点医院,目前拥有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成立漳州市第二医院城市医疗集团、漳州市第二中医院医疗集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医疗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三)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巩固惠及民生的和谐局面,加速推进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末,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5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3.41万人(包含台商投资区和漳州高新区)。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低保、特困、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村居养老设施覆盖率达72%,三级养老服务网基本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提升。
(四)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居民收入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3年的2282元提升至2023年的50360元,年均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51元提升至29089元,年均增长10.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2年后逐年缩小,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2.1:1缩小到2023年的1.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四、城乡发展品貌兼修,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立足“拥江、达海,环湾、联厦”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漳州“一核两翼”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和现代港城。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镇化进程稳步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8%,跻身“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城市更新行动有序开展,石码历史文化街区、紫云新区、月港新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城区黑㚖水体基本消除。强化创城创卫智慧赋能,“数字城管”平台全面覆盖,智慧停车项目、智慧路灯管理系统相继投用,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纵深推进。龙海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稳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开展“十镇百村”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巩固深化乡风文明,引导群众集思广益、成立区镇村三级乡贤促进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二)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促进的发展体系。积极融入漳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行动,扎实推进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南溪、西溪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排污监管,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九龙江河口、南溪浮宫桥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Ш类标准,各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8.5%。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家园,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59.6%,共有国家级生态镇3个(石码、港尾、隆教),省级生态镇8个。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漳州下达指标内,高质量谋划推进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
(三)改革创新活力迸发
龙海全面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闽台产业融合,吸引更多台商台青到龙海创业就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完善“三张清单”,落实“万才聚漳”,奋力打造“拢来龙海”的优质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绿色通道、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延时服务、周末无休等高效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企业办事体验感,2023年全区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事项数4878项,“一趟不用跑”、“全流程网办”、即办件事项占比分别为80.8%、68.9%、65.7%。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措施,持续举办“企业家活动日”“政企半月谈”等活动,2023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169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多,全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57家;全年专利授权581件,其中发明45件,实用新型365件,外观设计171件;截至2023年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227件。
七十五年砥砺前行,奋楫扬帆启新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海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城乡建设、对外开放、绿色生态、富民增收和民生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展望未来,新的伟大征程催人奋进,龙海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接续奋斗,全力打造“高质量的工业发展新港城、高品质的厦漳融合示范区、高颜值的生态文旅宜居地”,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当先锋、振雄风,为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积极贡献龙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