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筑梦新时代  打造海峡西岸开放协同创新高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漳州台商投资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09-30 17:39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于201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立当年,即入围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名列国内74名、福建首位,2014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漳州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漳州台商投资区实行“以区带镇”管理模式,下辖一个角美镇【含52个村(居、场)】,区域总面积约163.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24.2064万(数据来源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其钟灵毓秀,襟带厦门湾,衔接厦漳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朝古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闽南金三角、九龙江出海口的璀璨明珠——它有山水、有人文;有历史、有风情;有乡俗、有记忆,既弥漫着“新城”的韵味,也吸引着那些有“乡愁”情结的人们。

    现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享受中央支持福建跨越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经济示范区的优惠政策;有海关、国检等口岸联检机构在角美设立的工作站;有学校、医院、购物广场等配套齐全的宜居、亲商、敬商环境。漳州台商投资区所辖角美镇自2005年以来角美镇连续蝉联六届“全国文明乡镇”,先后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乡镇之星”和“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等20多个国家级荣誉和称号。2017年度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2019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第29名,2024年勇跃第27名。

    一、擘启蓝图,聚焦高质量发展

    台商区成立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统筹抓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漳州创智新城,台海首善家园”的新型示范区。十二年来,漳州台商投资区GDP从2012年的158.8亿元到2023年的460.29亿元,年均增长10.2%。另外,“十三五”期间,漳州台商投资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15年的207.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59.9亿元,年均增长5.1%,人均GDP比2015年翻番。

    台商区围绕利民、惠企、促发展三条主线,突出财政保障民生,优化支出安排。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17.73亿元到2023年的34.7亿元,年均增长6.3%。2023年,台商区捂热盘活国有“冻产”,获得政策性融资贷款4.53亿元;向上争取资金1.91亿元、专项债3.88亿元;金山易涝点治理等3个工程入选增发国债第二批项目清单,总投资2.065亿元;政银企融资对接会达成融资意向195.73亿元,惠及企业36家;“十三五”期间,累计落实各项惠企资金3.12亿元,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提升效益。同时,加大市政道路、校安工程、医疗卫生、棚改项目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政府性投资项目累计投入130亿元以上。同城大道、漳州市第五医院综合大楼、第三实验小学、美润佳园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国道北甩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台商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区实现了“三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的美丽蜕变,厦漳同城大道、疏港大道、中闽枢纽等道路互联互通,福厦高铁、地铁6号线延伸段等扎实推进,初步形成对接漳厦的高标准交通路网体系。中心城区核心区已基本成型,形成20多个大型住宅小区以及万达广场、万益广场等新业态汇集的现代化高端商业核心区,拥有漳州台商投资区第一中学、闽师大台商区附小及幼儿园、漳州市第五医院、200亩的湿地公园、400亩的花海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二、鼓足干劲,聚焦打造台海首善家园

    漳州台商投资区因“台”而设,最大的特色是对台、最大的机遇也是对台。自199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东海冷冻食品入驻以来,台商区深化对台经贸合作,出台优惠政策,推动重点台企增资扩产,在技术改进、融资增资、转型升级等方面给予台企大力支持,先后引进台塑、统一、泰山、灿坤等161家台资企业,投资总额65亿美元,已有台湾七大上市集团在台商区扎根发展壮大。多年弹指一挥间,台商区与台企同频共振、共兴共荣,仅在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台资企业产值达334.9亿元,占全区超三成,台企进出口额84.4亿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半壁江山”。台资企业在促进台商区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提高技术创新及管理水平、增加财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推进城市化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台塑、统一、泰山、灿坤、长春化工等台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台商区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

    台商区重视筑牢台胞台企的亲情纽带。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重点打造保生大帝文化节等两岸交流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先后接待海内外650多批次、近10万名同胞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优化升级台胞台企服务中心,在漳州地区率先建成台湾人才公寓、台胞诊疗专区、台胞健保服务站、涉台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等,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要“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漳州市发改委也发文助推漳州台商投资区与厦门海沧区加快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建。漳州台商投资区作为漳州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中央、省、市文件的出台,为台商区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当前,我区着眼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积极发挥台商投资区对台优势,围绕打造“全域融合样板区”,就经贸、文化、产业、教育、医疗五个方面,以衣、食、住、行、学“五位一体”,融入台湾元素,认真谋划,进一步促进闽台经贸深度融合、促进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为广大台商朋友们在台商区生产生活、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让大家创业在角美、发展在角美、满意在角美。

    三、砥砺前行,聚焦重点产业再发力

    漳州台商投资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以特殊钢铁、造纸及纸制品、电子信息产业领跑漳州市,产业规模位居漳州市前列。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22.59亿元到2023年的659.84亿元,年均增长6.7%;另外,“十三五期间”规模工业企业从2020年的177家增长到2023年的206家,总产值从2015年的525.2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83.46亿元;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482.73,高于漳州全市1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新动能转换速度明显加快,企业效益持续向优。特殊钢铁、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已突破600亿元,并被纳入省级标准化工业园区试点,成为全市首批获准开展试点工作园区之一。工业设计、创业中心、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增质,在厦漳泉大都市圈等区域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跨区域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更加通畅,越来越多的厦门产业资源要素溢出到台商区。根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已有电子信息、汽车、五金制造、健身器材+医疗耗材、食品+包装、塑料橡胶化工、家具+建材等32家规上企业转移到台商区,占比达15.5%。当前台商区正在进行高质量转型升级,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高端休闲食品、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器械四大主导产业,并重点引进培育新材料、新包装、新能源等三个新兴产业,有效促进了台商区产业发展。

    四、挖掘积淀,聚焦地理人文优势

    漳州台商投资区从历史深处走来,绵延至今,是千年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至今保留着台胞朝圣地“闽台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世界最大的石梁桥“宋代江东桥”、清代历史名庄“林氏义庄”、中国较早、规模庞大、影响较深的民间邮局“天一总局”以及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东美“曾氏番仔楼”等5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白礁王氏家庙、东山新大厝等6个省级文保单位。博大丰厚的文物资源和不仅是台商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台商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台商区自古英才辈出,人杰地灵。先后有开漳先驱承事郎丁儒、昭德将军蔡德明,北宋神医吴夲,明代清官林魁、龙裤国师郭樵云等,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十九世纪世界糖王郭春秧;这里还有世界闻名物理学家林桢慰、林洋港和新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冠军吴传玉等知名人士的祖籍地。前人敢闯敢拼的血脉传承,和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塑造了台商区人勤劳善良、坚毅果敢的品质。这种品质将推动台商区人民创造更多辉煌。

    漳州台商投资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定位,从漳厦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发展为连接漳厦的城市新区,突显台商区融入厦漳泉都市圈新使命。台商区地处漳州、厦门城市节点之间,东接厦门,西接漳州市区,南临九龙江出海口,北靠天成山,是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高速、高铁等设施配套完善,到厦门北站15分钟,到厦门机场、漳州市区30分钟路程,到厦门港15分钟路程。区域依山傍水临海,河网水系密布,九龙江江水穿城而过,生态环境优越。几乎所有闽南三角洲的交通优势都汇聚于此,国道与高速公路交织错落,铁路和跨海大桥横贯全区,翁角路、角美大道等16条主要市政道路网全面覆盖,一个“五横七纵”大交通格局便捷畅通。台商区将进入地铁时代,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缓解辖区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景观,又为厦漳两地同城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条快捷通道,为台商区全力当好厦漳同城“桥头堡”、漳州发展“排头兵”创造有利条件。

    五、科学规划,聚焦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智新城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漳州东部新城核心区,如今,漳州台商投资区城市格局已然发生全新蜕变,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初现雏形。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也吸引了大量的厦门及周边地区群众来置业定居。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44.22增长到2023年108.89亿元,同比增长6.8%,占GDP比重23.7%,呈现稳步发展趋势。

    推动工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把工业园区建成先进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中心城区。抓住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一批业态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辐射能力;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让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实施“通山达海、承厦启漳、板块集聚、网络发展”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把城市规模做大、经济做强、交通做畅、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延展“地铁+”效应,重点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做大做强中心组团,提高中心组团辐射带动能力。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聚焦产、城、人等核心要素,突出前瞻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朝着建设高颜值、高素质的新城的目标迈进。突出“水城”“绿城”“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注重产城融合、注重生态宜居,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多规合一”,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

    鸿基始创,骏业日新。漳州台商投资区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海峡西岸开放协同创新高地的目标。未来,台商区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深化两岸融合,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