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七十五载风华颂 人口发展启新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漳州人口发展成就
2024-09-30 09:32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漳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着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人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口新形势新变化,漳州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全面贯彻落实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

    一、漳州人口发展成就回顾

    (一)人口总量和类型双跨越,驶入规模发展“快车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75载,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大国崛起,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全面小康,不断壮大的人口总量为经济腾飞注入强大活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发展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人口发展规律,完成了人口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1.人口总量稳步增长。自建国以来,漳州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总量增加了两倍,年均增长率为1.6%,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图1)

01

图1  1949-2023年漳州人口规模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高速增长时期(1949-1971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49-1959年,漳州人口由155.47万人增加到212.5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5.71万人,年均增长率达3.2%。60年代初期,漳州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1960年“6.9特大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遭遇的最大洪水,受灾人口超过125.90万人,加上“大跃进”工作中的失误,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人口增长趋缓,自然增长率由1957年的36.5‰骤降至1961年的8.1‰。此后,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出现补偿性生育高潮,出生率由1961年的18.3‰猛升至1963年的47.0‰,成为建国来漳州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从常住人口数据来看,漳州人口从1961年的217.18万人增长到1971年的295.25万人,平均每年净增78.07万人,年均增长率达3.1%,是漳州人口规模高速发展的一段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增长时期(1972-2000年)。7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高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率从1972年开始逐年下降,1980年降至局部低值17.4‰。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由1972年的28.5‰降到1985年的10.9‰,其后降至1992年的6.6‰,人口规模增长趋于放缓。但由于经历了50年代初期和6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人口小高峰,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绝对量增加仍较为可观。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漳州人口从“三人普”(1982年)362.36万人,增长到“五人普”(2000年)458.17万人,净增人口数为95.81万,年均增长率为1.3%,漳州人口规模在控制中稳步增长。

    第三阶段,平稳增长时期(2001-2023年)。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群众婚育观念发生转变,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保持低位运行,漳州人口规模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跨入21世纪的23年来,全市常住人口增加48.1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4%。2019年,漳州人口形势发生转折,人口总数在建国后首次出现下降。2023年,漳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至-0.6‰,自建国以来首次出现负值,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人口规模保持低速平稳运行态势。

    2.人口再生产实现转变。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漳州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表1)。

表1  1949-2023年漳州人口再生产类型

时期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类型

1949年以前

传统型

1949-1970年

过渡型

1970-2023年

现代型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漳州人口再生产类型经历了以死亡率下降为主的首次转变。1957年全市人口死亡率已下降至7.0‰,而人口出生率攀升至43.6‰,除去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造成的异常波动,死亡率基本维持在8‰以下,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这一时期,漳州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从建国前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阶段,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转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市生育水平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漳州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以出生率下降为主的第二次转变。到1979年,人口出生率降至20‰以下,自然增长率降至15‰以下。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现行生育政策,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此后,除个别年份波动外,出生率基本维持在15‰上下,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5‰以下,漳州人口发展完成了从过渡型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的转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成为这一时期人口类型的主要特点。(图2)

02

图2  1954-2023年漳州主要人口指标变化趋势

 

    (二)人口结构和素质齐优化,铺就高质量发展“主干道”

    “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从民生凋敝到安居乐业,从性别失衡到追求平等,从扫盲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人口发展由规模红利向素质红利、质量红利转变。建国以来,漳州始终坚持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人口结构趋于平衡,人口素质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动力支撑。

    1.性别结构渐趋平衡。建国前,由于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性人口死亡率偏高,加上溺死女婴恶习,性别比例失衡。据史料记载,1935-1937年,全市男女性别比为114.6,男多于女现象严重。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男女性别比例趋向平衡,50-60年代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左右,此后略有回升。21世纪以来,受性别偏好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持续保持在110以上。2013年,随着国家生育政策适时调整,出生婴儿性别比逐步下降。到2023年,全市男女性别比例为10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相较于上世纪中后叶,漳州总人口性别比虽有所提升,但基本控制在105左右,处于平稳合理区间。

    2.年龄结构总体稳定。建国后,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人口总量实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生育水平开始降低,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人口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根据1982、1990、2000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196.63、247.51、298.60和336.2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红利”有效释放,有力保证全市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53-2010年,漳州的社会负担整体减轻,劳动力资源充沛。全市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6.4%下降至16.8%,少儿抚养比由60.1%下降至22.5%;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3.0%上升至8.5%,老年抚养比由4.9%上升至11.4%;从社会抚养系数来看,总抚养比由65.0%下降至33.9%。伴随着人口再生产形态的深刻转变,2020年全市总抚养比出现反弹,老少抚养比同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缩减,但仍处于300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依然较为充足,年龄结构总体保持稳定。(表2)

表2  七次人口普查漳州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万人、%

项目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少儿人口

(0-14岁)

62.93

99.72

132.45

124.86

104.87

80.76

100.41

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

97.42

117.62

196.63

247.51

298.60

336.20

308.82

老年人口

(65岁以上)

5.14

6.93

15.63

20.59

32.00

40.96

62.35

少儿抚养比

60.1

78.6

61.8

46.5

32.6

22.5

29.3

老年抚养比

4.9

5.5

7.3

7.7

10.0

11.4

18.2

总抚养比

65.0

84.1

69.1

54.1

42.6

33.9

47.5

 

    3.家庭结构发生变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多世同堂观念逐渐淡化,人口分居迁徙增多,家庭规模开始向小型化发展。20世纪50-80年代,全市户均规模维持在4-5人。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分工多样化和生产社会化,以及代际生活习惯差异的增大,家庭规模缩小,到1990年,户均规模已减少至4.45人。进入21世纪,家庭户规模基本稳定在3人左右,从2000年的3.72人降至2020年的3.22人。如今,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小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的主流形式,家庭结构呈现出小型化、老年化、独居化的趋势,“单人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非传统型家庭比例攀升。

    4.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在新中国成立前,漳州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1945年,全市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1.3%。新中国成立后,漳州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快速增长。1949-2023年间,全市各类学校数由26所扩充至两千余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从不足四百人发展至六万人。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升,1964年占比仅为0.2%,2000年提高至1.8%,2020年达9.9%。与此同时,全市文盲率从1953年的38.2%下降到2020年的2.7%。人口文化素质的显著提升,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图3)

03

图3  1964-2020年漳州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

    5.身体素质大幅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显著扩充,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稳步提升,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056个,较1952年增加100倍;卫生技术人员35045名,是1952年的99倍;医疗床位30513张,是1952年的104倍。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1949年,漳州人均预期寿命仅36岁;到1990年,预期寿命实现70岁跨越,提高至70.13岁;到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7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预期寿命居全省第三位,呈现出漳州人口健康水平日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三)人口迁移和分布相协同,打通融合发展“双向道”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从城乡“二元割裂”到“一体发展”再到“深度融合”,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变化的城乡关系塑造着人口空间分布的整体面貌。建国75年来,漳州着力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提升城镇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分布,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现。

    1.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建设和战备需要,广泛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上国外排华浪潮影响,漳州境内发生多次流动人口迁移。1960年印尼排华,经人民政府安置,共5974名华侨迁入漳州华侨农场;1969-1972年,动员上山下乡27536人,其中大部分于1979年前后招工入城;1972年,泉州市南安县兴建山美水库,移民入居漳州9869人;1979年,漳州境内接受越南难民8777人。此外,受平常年份征兵入伍、复员转业、学生升学、干部调动等影响,人口均保持一定流动,但流动人口规模仍处较低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劳动力需求增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规模为64.31万人,到2020年,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108.14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30.94万人,省内流动人口77.20万人,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0.22万人和33.60万人。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整合,也为漳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城乡结构趋向合理。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期,漳州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户籍管制,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并多次动员在城的非城市人口回乡务农,全市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漳州城镇化建设水平快速提升。1990-2000年,全市总人口增长10.6%,其中城镇人口增加了两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1.7%。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310.15万人,城镇化率为61.4%,较2000年提高2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3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至64.2%,撤县设区后,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213.9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2.2%,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序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图4)

04

图4  1964-2023年漳州城镇化发展趋势

    二、漳州人口高质量发展展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建国75载,人口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提升,人口分布合理,但也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等结构性挑战。要坚持“量质并举”破解人口发展难题,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的复合优势,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人力资本。

    (一)稳住人口总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稳定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要着眼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着力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一是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多方共建,增加普惠托育机构,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强化照护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托育照护服务,创造安全、普惠、优质的托育环境。二是激发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打好政策“组合拳”,切实增强与生育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有效减轻育儿家庭负担,助力适龄人群“愿意生”“生得起”“养得好”。

    (二)扩充人才增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是弥补劳动力资源减少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减轻劳动人口下跌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是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吸附能力,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二是落实人才就业创业政策。完善人才流动、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兑现人才政策各类奖补资金,形成正向带动效应,释放人才活力,打造聚才高地,真正留住人才。

    (三)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要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提升养老服务质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二是推动养老产业加快发展。优化养老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开发各类老年产品,发展中高端康养产业,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