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产城融合促发展 富美侨城谱新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09-30 17:37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翻开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非凡25年的精彩答卷,一系列辉煌成就赫然在目,奋发进取贯穿始终。设区以来,常山从零开始,秉持正确的发展理念,沿着清晰的路径和精准的落点开启了一段壮阔的发展征程。

    1999年7月1日,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是全国第二、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省级重点开发区,也是全省第一个“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漳州市重要的对外联系窗口。这里地处云霄、诏安、东山三县交界的“中枢地段”,区位优势显著,侨乡特色鲜明,资源禀赋丰富,生态环境优越。25年来,常山起而行之、奋发进取,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济社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从3.64亿元增加到41.2亿元,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0.11亿元增加到3.48亿元,增长31.6倍,年均增长15.5%,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抢占发展机遇超前谋划,全力抢抓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两项重点,产业质效稳步提升。

    常山定调“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从最初以农业为主、工业支柱产业不明显的产业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为工业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逐步走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工业发展之路,聚焦龙头产业壮链、转型升级牢链、发展引擎强链,稳步发展重点支柱产业,依托主导产业优势,持续引进一批高效益企业,源源不断为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海之味、东好水产等一批企业被评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万佳华盛、闽正食品等一批企业获得省市级的技术中心认证。设区以来,规模工业总产值从5.7亿元增加到99.89亿元,增长17.5倍,年均增长12.7%;出口总额从1.26亿元增加到46.46亿元,增长36.9倍,年均增长16.2%。目前有规模工业企业53家,已初步形成食品工业、装备制造、建材家居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产业集聚化水平达91.8%,其中食品工业完成产值69.65亿元,有望在未来5年内打造成百亿食品工业产业集群。

    202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漳州建设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常山开发区作为漳州五大片区之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常山充分发挥侨区优势,争当联通中外的桥梁纽带,加快争取专项政策措施落地,依托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区常山片区建设契机,规划建设28平方公里的中心华侨城、“北翼”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南翼”现代食品产业园区,实施“3+4”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完整产业社区,并积极参与古雷石化下游“大配套”,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结合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布局等因素,推动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与完整产业社区叠加互动,目前产业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现代食品产业园进入立项,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8个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2024年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2.59亿元,实现历史新突破,为常山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文旅融合向新而行,全力抒写华侨新城和乌山旅游两篇文章,侨城面貌焕然一新。

    常山坚持不懈拓空间、促融合,紧盯“产城人”三要素,城区品质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座美丽宜居、活力宜业、和谐宜创、风情宜游的东南亚风情侨城初现雏形,东南亚风情小镇进入全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名录。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合理规划布局住宅、商服、文娱等功能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景观风貌、公园绿道、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教养住配套齐全。漳州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工程竣工运营,实现居住、产业、生态、服务等空间适度有机融合。抓好侨城道路改造和水系治理,优化城市路网建设,新增道路41.2公里,加强管理区(社区、村)、城区道路与国道、高速公路衔接,促进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联通贯通,形成东、西方向贯穿厦深高铁、沈海高速、324国道等交通大动脉,实现便捷的交通圈和生活圈。东南亚风情风貌逐步凸显。从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园林绿化等外在景观入手,提倡凸显侨的特色,增添侨的元素,从一街一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展现美丽常山风貌,兴建了华侨文化广场、南洋滨水绿廊等一批具有东南亚风情特色的建筑,新建侨城学府、东方巴厘等24个特色小区,保护好1953年旧场部、旧罐头厂等具有常山历史记忆的特色建筑,投入2.74亿元实施观坪线道路改造提升、郊野公园绿道等43个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编制实施常山旅游华侨城文化景观提升工程,着重从人文景观对侨城进行总体提升,进一步提升“侨”的文化内涵,提升“城”的品质品味。

    乌山天池是常山境内一处风景优美,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景观,于2020年7月荣获“清新福建·避暑清凉福地”称号,计划打造成山岳康养避暑型5A级景区,塑造“养心在天池”旅游品牌形象。目前,景区总体规划已通过漳州市政府审批,景区内规划建设用地25.73公顷都已调出生态保护红线,旅游专线道路已建成通车,开发建设具备充分条件。已引进并推动天窗坪暗夜公园和乌山湾现代田园度假区两个文旅项目开工建设。天窗坪暗夜公园以“昼游天池,夜观天窗”为主题建设“归侨风情园”、“全省首家暗夜公园”,串联“全时留住游客”,已建成并开园营业。乌山湾现代田园度假区项目以侨文化和闽南文化融合发展为主题,文旅康养产业相配套,打造休闲度假主题园区。以开发建设乌山天池旅游景区为抓手,全面启动打造全域旅游体系,规划结合常山华侨文化沿乌山旅游专线道路打造一条旅游产业服务带,带动观光旅游线路开发,拉动周边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生态休闲综合区建设,以绿色生态促进文旅康养发展。2024年与京能集团合作开发建设乌山湾康养项目,总投资3亿元,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配套,文旅产业有序发展。

    三、激发农业活力聚势赋能,全力解码特色农业和人居环境两条路径,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常山自加压力开展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一轴三区”园区布局,以种养加工与特色农文旅融合体验发展为主轴,建设绿色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园区、特色种植消纳区,推进释迦种植基地、莲雾产业园等一批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稳健发展。“十镇百村”重点村梧园管理区加快建设,完成庆安楼修缮、下铺村环村路建设等一批项目。推进菠萝蜜产业园等4个“串点连线成片”项目建设,培育农业优新品种5个,培育省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2家。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及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推进3个水源保护区划定、4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验收等重点工作,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8座,尾水排放均达到一级A标准,做到垃圾、污水治理“两覆盖”,100%完成裸房整治、村庄规划编制任务。2024年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共清理沟渠10.5公里,拆旧拓新1.2万平方米,拆除旱厕及危旧房130间,打造美丽微景观12个、微公园8个,农村人居环境焕发新面貌。

    四、坚持为民服务共享成果,全力搭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两个支点,侨民生活蒸蒸日上。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设区之初,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常山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理念,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强,全力落实惠侨利侨政策,多举措保障服务群众,营造“知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开发区管委会连续四届被评为福建省级文明单位。实施2期归侨造福工程,建成侨区造福工程168套、华侨危房改造1900套,居民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建档立卡50户贫困户,143人已全部实现脱贫;理顺了华侨农场职工社保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农场在职和退休职工共5883人参保,符合参保条件的归侨、侨眷社保和医保参保率达100%;率先在全市实施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3154个被征地农民落实相关政策;设立新农保中心和医保服务站,3649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8000余人参加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注重归侨侨眷就业和后代的教育,学前近一年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建设了侨居造福工程和福利中心,安置孤寡老人300余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归侨侨眷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教育资源配置、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常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山中学晋升“省三级达标高中校园”,公办村卫生所、养老服务站实现管区、社区、村全覆盖;先后推进成立“常山开发区涉侨检察工作室”、常山法庭“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全市首个“共享法庭”、“中菲产业深度对接园暨常山涉侨维权司法服务中心”,完善涉侨涉台法律服务,依法保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合法权益;兴建了华侨运动场、归侨博物馆、书画院、羽毛球馆、游泳馆等一批文体设施场所,成立了美食协会、足球协会、游泳协会、羽毛球协会等一批民间团体,组织承办了多场次文体活动,重振侨乡传统文体项目,常山中心小学、常山中学入选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强化党建引领乡贤促进会健康发展,完成9个管理区(社区、村)乡贤促进会注册工作;组建了城市巡防服务队、消防队,完成国道324线白改黑,建成3个红绿灯路口,建设治安监控及网格化探头262个,实现全区网格化服务全覆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全区社会安定稳定。

    五、深挖侨乡文化绽放光彩,全力打造东南亚美食和东南亚歌舞两个品牌,侨区声音日益响亮。

    常山现有归侨1564人、侨眷3132人、海外侨胞约12万人。25年来,常山着力从城建品质、文化交流、旅游发展等方面打造常山特色亮点,注重保护、挖掘、运用好侨乡文化资源,先后邀请海外华侨华人、闽籍侨领、菲律宾侨领等调研考察常山,通过美食、歌舞文化、华侨故事等向海内外宣传常山,凝聚侨心侨力,唱响常山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自2015年以来,共举办了八届东南亚风味美食展销活动,入选漳州市“十佳旅游节庆”。2020年11月1日至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食中国》栏目摄制组走进常山,以文人视角记录常山特色东南亚美食,并在中央4套播出。近年来,侨区艺术团先后组织参加“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侨联”联谊会等演出,邀请、接待省市侨联、兄弟华侨农场、厦门印尼留学生、福师大协和学院、华大华文学院学生到常山考察、联谊、实践等活动,推动侨乡特色歌舞文化创新发展。2016年,常山“东南亚印尼风情舞”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4月中央9套播出的《海上福建》节目第七集中,通过常山归侨乐队的故事走进常山,展现归侨侨眷的生活与常山特色风土人情。

    未来,常山开发区将牢牢抓住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常山片区建设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保持奋进的姿态,打好新时代新“侨”牌,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续写全力建设现代化富美新侨城的精彩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