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时间,总会在点滴之中记录下无比精彩的瞬间。新中国成立75年来,长泰区历任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一届接着一届干,先后探索提出了建设厦门后花园战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旅游兴县”战略,推动从“厦门后花园”到“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再到“全省十优区”、从“全国文明县城”到“全国文明城市”“三个跨越”目标,使各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与中央、省、市要求相衔接,形成了“小县大工业、小县大投资、小县大外经、小县大改革、小县大生态”的发展格局,推动长泰从传统农业县到初步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到漳州工业强区,从昔日山区小县变为全省唯一连续12年荣获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县份,2018年全县人均GDP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名。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把党建引领作为总引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坚持不懈打基础、固根本,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深入推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走前头、做示范,在厦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区中“打头阵”,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2021年4月,长泰正式“撤县设区”,以“爱长泰、美长泰、兴长泰”为自我鞭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漳州现代化滨海城市“一翼”,奋力谱写勇当漳州高质量发展先锋新篇章,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从一穷二白到快速发展,经济指数成倍增长。2023年长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06亿元,比1949年的441万增长了9206倍,年均增长12.9%,与1978年相比,三产比例由57.2:20.3:22.5调整为5.6:66.6:27.8,经济总量从4980万元跃升至406亿元,增长815倍,年均增长1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32元提高到17.5万元,增长527倍,年均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553万元增长至27.9亿元,增长504.5倍,年均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003万元增长至113.1亿元,增长376.6倍,年均增长14.1%。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发展质量更提升。长泰区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实施了“工业强县、对接特区、项目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举全区之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一产实现由传统耕作农业向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转变,二产培育形成文体用品、光电照明、造纸及纸制品、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三产加速向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迈进。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建国以前,长泰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大多数为自给自足,农业结构较为单一,商品率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改革,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商品经济生产热潮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水果、蔬菜、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无害化发展,基本形成果、牧、菌、茶、菜、水产等特色农业,与1978年相比,2023年,农业总产值达45.1亿元,增长19.2倍,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87.3:12.7调整为36.2:63.8,种植业与林牧渔等其他各业比例由1978年的76.6:23.4调整为54.6:45.4。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涌现出泰华食品、格林美、春芳农业等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效,深耕厚植特色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24.61亿元增加到2023年45.1亿元,年均增长6.2%,长泰区着力壮大高优水果、绿色蔬菜、禽蛋等三大优势产业,发展花卉苗木、鲜食玉米、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全力创建市级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随着陈巷、岩溪、坂里等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成,绿港园等一批“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培育长泰砂仁、吴田地瓜、坂里红酒等区域公共品牌,积极申报长泰芦柑、金观音茶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提高长泰农业品牌知名度,出台实施现代花卉、农家乐、旅游民宿、林下经济等奖励扶持办法,重点扶持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0多家,家庭农场达563家,蔬菜、芦柑、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果种植面积13万多亩,蔬菜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4.3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全面实施。
从山区小县到工业新城,工业经济培优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泰区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农业县、山区县起步,规模以上工业从0家发展到334家,截至2023年,亿元企业接近100家,10亿元企业8家,纳税上亿元企业2家。1997年设立兴泰工业区,实行“一区多园、以区带村、块状开发”发展模式进行扩张,发展到拥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括兴泰、官山、银塘3个规划建设档次较高的工业区,港园、岩溪2个工业集中区,林墩1个民营工业园,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制造、鸿星尔克电子商务、海投科创等产业园,被列为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成为全区四大经济增长极之一;目前,长泰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经济带56平方公里,已建成47平方公里,五分之四以上企业入园。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工业从弱到强、矢志转型,工业经济培优扶强。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的新定位,传统农业经济向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导的转变进入中后期,工业园区“二次创业”深入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海投科技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初具规模。深入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光电照明、电子信息、建材家居、文旅用品等4大优势产业,截至2023年,已拥有产值上亿元企业达96家,创新驱动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万人拥有有效专利14.2件,居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级有效高新技术企业46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宏发电声为龙头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成为今年首批、全市唯一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开发区获评省级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省级高新区创建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会、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均把长泰作为现场观摩点。2023年,长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7.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7.3%,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5.3%发展到2023年的50.0%,规模企业数从168家增加到324家,工业规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工业经济的贡献和红利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产生了“4567”的贡献,即:创造了全区40%左右(46%)的税收、50%左右(51.2%)的投资、60%的GDP、70%以上(76.4%)的城镇就业岗位,拉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爆发式增长,工业主导地位凸显。
从单一小路到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在建国以前,长泰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几乎所有物资都由拉板车、人工承担运送。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泰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硬环境、改变城乡面貌的关键来抓,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编制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和县城区修建性详规,县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与1978年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从219万增长到2023年的115.9亿元,增长了5292倍,年均增长20.9%;1978年前,长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里程短,路况差,落后的交通成为制约长泰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后,长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巨大变迁,交通运输日新月异,2023年客运周转量75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1619.4万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2倍、21倍,邮电通信迅猛发展,202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96.4万元,比1978年增长164.5倍,平均年递增12.0%。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凝心聚力抓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长泰区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累计投入12.43亿元,建设陈巷镇生态宜居路、县道岩沙线等一批高品质公路达287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2年的816.9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967.369公里,逐步完善四通八达的区域交通路网框架;同时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5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宏全食品、建超建材、东陶卫浴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相继投产,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县城南岸防洪堤、东岸防洪堤、陈巷防洪堤、鹤亭防洪堤、岩溪防洪堤等达标防洪堤36.9公里,开工建设枋洋水利枢纽、县城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浦南大桥及连接线、状元大道一期、迎宾路等一批重要对外交通项目,完成省道207线长泰草洋(安溪界)至东柏楼段23.7公里道路改造,厦成、福广两条过境高速竣工通车,漳永高速坂里连接线基本建成,境内现有厦成、福广、漳永等高速公路过境,5个落地互通,全区各镇10分钟内可上高速。近年来,长泰围绕打造“厦漳协同发展先行区”,实施“对接特区”“融漳接厦”等发展战略,开工建设联十一线二期项目、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主动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融入厦漳都市区,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超20亿元。现如今,电网业务已走入千家万户,快递业务五花八门,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遍地可及的5G网络,已成为连接群众购物、消费、娱乐、生活的天堑通途。
从破败不堪到文明城市,全域旅游全面铺开。多年来,长泰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十里蓝山景区、半月山温泉、龙人古琴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泰区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全国精英登山赛暨户外运动节”、“宴若桃李采摘节”等活动成功举办,龙人古琴文化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米兰世博会中国文化产业代表,海西低碳文创小镇入选全国首批26个、福建唯一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低碳示范城镇项目库,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长泰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整体规划有力,全域旅游培育壮大。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200亿元以上,其中,2023年旅游总接待人数接待51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5亿元,分别增长47.7%、52.3%,全域旅游发展迅猛。商贸体系繁荣稳定,人和、京元、岩溪等一批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每个乡镇都建有农贸市场,泉州银行、兴业银行长泰支行正式开业,鸿星尔克(长泰)电子商务工业园成功入驻长泰经济开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夜间经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出台实施,民宿、餐饮协会成立运转,2023年第三届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在坂里成功举办,29个文旅项目完成投资37.43亿元;酒店协会顺利成立,28家酒店民宿投入运营,新增旅游床位1184张。枋洋镇通过省级水利风景区认定,天柱山欢乐大世界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泰漂流龙凤谷小黄山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全国山径赛、枋洋状元蜜橘文化季等活动接续开展。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民生福祉有力增进。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泰区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织密网、保基本、兜底线,努力使发展成果普惠群众,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长泰区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凝心聚力惠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23年长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08元,比2012年增长2.74倍,年均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733元,比2012年增长2.43倍,年均增长8.9%,10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占从50.8%上升至57.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基础教育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长泰区列入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系全市唯一。目前拥有104所幼儿园,44所小学,11所中学,“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城区学校午餐工程、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实施,惠及学生上万人。2023年,在校学生3.1万人,比2012年增长15.3%。教职工总人数3146人,比2012年增长68.3%;卫健事业取得新进步,区、乡、村三级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23年群众参合率达99.9%,领先全市参合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同时深入创建全国健康区,松霖家居等3个健康项目入选全国优秀实践案例,入选数、覆盖面全国最多。区医院新建工程主体顺利封顶,中医院二期如期竣工;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林墩智慧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竣工投用,姚伯福获得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跆拳道金牌,区文体旅局荣获“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文化馆、博物馆完成搬迁,图书馆获评全国县级以上一级公共图书馆,龙人古琴研究院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深入梳理长泰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出版了《长泰历代文献辑刊》《千年古邑话长泰》等书籍。成功举办全国乡村气排球公开赛,长泰队获得男中、男青、女青三个组别冠军,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3千万人次,“尽享一粒球、沸腾一座城”的赛事品牌进一步打响;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乡镇敬老院9所、农村幸福院(园)66所、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7个,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2万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民族宗教、精神文明、档案管理、防汛防台、防震减灾、红十字会、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两镇四乡到“一核、三区”,城市建设方兴未艾。1984长泰初设2个镇4乡,下辖6个居委会,53个村,对城市建设停留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特色乡镇纵深推进。形成各有特色的乡镇(场、区、办事处),如岩溪镇:建成全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开发区;武安镇:建成和谐美好城区;陈巷镇:建成长泰东部新兴产业新城;枋洋镇:建成“山水小镇、善水枋洋”;坂里乡:建成小而精乡镇样板;古农农场:建成工业新增长极;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成东南沿海知名文旅康养胜地;林墩办事处:建成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典型样板。
回首过往,长泰区巨变的每一步都书写下奋斗;展望未来,长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接续奋斗。如今的长泰,勇当漳州高质量发展先锋,一片生机盎然,呈现出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良好局面。我们坚信,在今后发展历程中,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的新长泰,在团结、务实、高效的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必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