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厚积薄发终破茧 蝶岛今朝焕新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09-30 17:25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山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东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大跨步前进,生态旅游海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迎来了从贫瘠海岛向富美蝶岛的伟大蜕变,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50年,刚解放的东山岛百业凋零、百废待兴,全县生产总值仅680万元,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带领下,人民群众斗沙治灾,大力发展生产力,到其1964年离任时,全县生产总值2102亿元,比解放初增长了2倍有余。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县坐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84年全县GDP 10137万元,突破亿元大关。至1988年的三十多年间,东山作为经济开放县和创汇农业试验区的建设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全县GDP突破百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县GDP达到273.91亿元,增长8.2%,增幅居漳州市首位,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0年的512万元增加到52.72亿元,年均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由38万元增加到104.63亿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30万元增加到116.55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968元,年均增长10.8%。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前的东山经济萧条,人民穷苦,财政入不敷出。1950年5月,东山县从扶持生产、增加收入入手,开展财政与税务工作。1952年,东山县财政总收入150.59万元,总支出158.58万元。1953年建立县一级财政预算制度后,财政积累资金大力支持各项生产建设,逐步满足各项事业支出的需求,是年财政总收入181.92万元,总支出174.87万元,收支相抵结余7.05万元。1988年,东山成为创汇农业实验区,在财政上实行新的管理办法,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达1512万元。此后,东山县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预算收入呈增长趋势。1997年,东山县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县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2年,东山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12.46亿元。2023年,东山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1.9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8亿元,总量均居全市第5位,财政管理绩效工作排名全省第4,获财政部通报表扬。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创新引领新发展

    特色农业持续壮大。东山县海洋资源丰富,全县可供养殖的浅海面积29289公顷,可供养殖的滩涂面积1814公顷,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740公顷,依托本土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渔业为主的现代化特色农业。东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72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10.83亿元,年均增长10.6%。2023年,全县农业产值4.16亿元,林业产值595万元,牧业产值3.19亿元,渔业产值89.2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0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9万亩,推广紫红莲雾、蓝圆鯵等优新品种40个;水产品总产量近47万吨,增长4.5%,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海洋捕捞11.6万吨,海水养殖34.29万吨,淡水养殖1.09万吨,形成各具特色的新优品种、丰产高效的养殖示范区、产业带和生产基地,荣获“中国鲍鱼种苗之乡”称号,纳入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

    工业加快转型升级。1950年,东山县发展以盐业、农副食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是年工业总产值119万元。到1952年,年产原盐1.89万吨,是全市唯一生产原盐的县区,福建重点盐业生产基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东山县工业总产值3913万元,产值年均增量135.5万元,原盐产量8.14万吨,比1950年产量翻了两番。1986年,东山县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89年,东山县积极引进境外、县外资金、技术等资源,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形成以水产品、芦笋果蔬为主要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以玻璃、机制砖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硅砂、海盐为主的非金属采矿业等支柱产业,当年工业总产值达2.53亿元。进入21世纪,东山县工业门类发生明显变化,整体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少数产业萎缩。农副产品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发挥原料产地优势快速发展,成为东山县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硅砂和原盐生产则因效益不佳,产量下降。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主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全产业链新集群。202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8.8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24个月居全市第一,新材料、新能源产值近百亿,一道新能源荣获福建省工业龙头培育企业,东山工业正大步跨向新发展阶段。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东山县坚持创新引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聚科技资源,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产业加快发展。1950年后,东山县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陆续成立农业、渔业、医药卫生等科研机构。1953年,国家每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到县,县内科技人员逐年增多。1978年,首次进行全县科技人员普查,全县从事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296名。1988年全县有科研单位7个,专业技术人员1807名。此后,东山县积极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和科技兴海措施。1998年,东山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同年,东山成为第三批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2001年,东山县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全县科技人员达2847名。2023年,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东山县积极实施高企培育计划,绅蓝生物科技、智程工程等6家企业获得优势资源,全县高新技术企业7家,批准授权专利91件,各项科技成果持续转化为生产力。

    三、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

    市场活力逐步释放。1950年,刚解放的东山县商业总产值仅164万元,商品零售额496万元,年销售粮食13.46万担、水产品5.1万担。经过80年代商业体制改革,东山县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商贸体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服务业,到1989年,全县商贸业单位(商店)2413家,从业人员7416人,商业总产值731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2亿元,年均增量554万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县内逐步放开粮食、食油、棉布、生活用煤等生活资料和钢材、燃油、燃煤、木材等生产资料的经营,深化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改革,至2008年,全县商贸业单位403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东山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抓改革促开放,营商环境日益优化,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89亿元,年均增长1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东山逐步扩大有效投资,厚植发展动能,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质量显著提高。2023年,东山县聚力抓项目促发展,组建“项目前期办”,开发全市首个项目代办管理系统,全年累计为总投资290.4亿元的47个重点项目开展全流程代办服务,实施123个县级以上重点项目,新开工重点项目62个,建成或部分建成48个,新签约项目80个、总投资125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5.97亿元,1952-2023年均增长18.9%,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1.4%。

    内外贸易更加畅通。20世纪80年代,东山县不断加强港口建设,发展港口经济,实施“以港口经济为中心,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战略。1980年,东山县首次签订外资协议,新签利用外资合同8项、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6万美元;1984年,东山县对外贸易出口总值1万美元。1992年,国务院批准东山港对外国籍船开放,东山口岸成为国家级一类口岸,全方位开发,是年东山县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突破千万美元,分别达1221万美元和1661万美元。1993年至2008年,年均进出口签证的外国籍船只50多艘次,中国港澳船只200多艘次及台轮600多艘次。2008年,东山港进出口货物118.11万吨,集装箱进出口5000多标箱,对外、对台贸易输出额2.97亿美元,输入额1273万美元。2023年,东山县对外合作持续扩大,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东山片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外贸出口总值18.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87万美元;厦门港东山5000吨级对台客货码头正式投用,城垵作业区2#泊位实现临时开发,全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4万标箱,内外贸货物进出口316.2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幸福感再创新高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东山县立足城乡一体,坚持“一岛一城市”理念,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77元,比漳州市高1550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65元,总量居全市第1,是漳州市的1.15倍、福建省的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01元,总量居全市第6。1950-2023年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2102元,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8217元,年均增长9.1%。东山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城乡收入更加协调,2023年东山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城乡收入差距比全市低0.25个百分点,为漳州最低水平。随着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63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33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49元。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东山县地处福建省南部沿海半岛,道路交通不便一度阻碍其经济社会发展。1950年,全县有木帆船122艘,年货运量3.05万吨,周转量149万吨公里,县内无铁路、公路及民用汽车。为破解发展难题,东山县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953年,东山县加紧公路建设,重建“城八路”。1960年筑起八尺门海堤连接内陆,车运更为顺畅。1989年,全县公路总长148.9公里,拥有长途客运班线11条,营运客运汽车82辆、年客运量353.3万人,营运货运汽车1850辆、共1656吨位。1998年,全县首条出岛通道——大嵼大桥竣工通车。2000年,全县公路总公里数188.06公里,拥有载客汽车256辆,普通货运汽车506辆,全年公路客运量41.7万人、货运量456.9万吨。2008年,全县公路总长258.29公里,县内登记客运汽车180辆,核定普通货运汽车900辆,全年客运量16万人、货运量355万吨公里,形成大、中、小型配套的运力结构。2023年,东山县公交运营车辆119辆,运营线路28条,年客运量259万人,漳汕高铁东山段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坑北至后林段、西前路等7条道路投用,新建城市公共停车泊位300个、污水管网74.32公里,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东山县持续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0年后,城乡小学迅速普及,中学陆续增办,全县全日制中学在校生104人,教职工14人;小学在校生2339人,教职工89人。1986年被评为基本无文盲县。1993年,东山县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职业中等教育“减校精办”,增加学生与学科,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全面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阶段免收选杂费。至2008年,全县已有小学47所,在校生13388人;中学11所,在校生12852人,全县在聘公办教职工2086人,其中专任教师1736人,青壮年文盲脱盲率提高至99.7%。2023年,全县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高中学8所、小学33所、幼儿园114所,拥有在校学生共3.79万人、教师2401人。医疗卫生稳步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由1950年的1所增加至2023年的184所,卫生技术员由1950年的5人增加至2023年的1334人,医院床位数由1950年的0张增加值2023年的1334张,建成功能齐全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实现村村有医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障。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2023年,东山县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八成,2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实施援企稳岗行动,发放各类稳就业补贴93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100人。发放无力参保老年生活保障金2780万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升至每月170元,惠及群众3.6万人。

    五、海岛面貌焕然一新,可持续发展步履不停

    绿色发展势头不减。东山的原始森林至清代就已被破坏殆尽,民国时期,岛内童山濯濯、荒沙茫茫。1951年起,县领导人决计造林治灾。1958年春,东山县委发出“上站秃头山,下站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号召,全县掀起植树造林热潮。此后年年造林,从不间断。至1966年,所有荒山和沙滩带基本绿化。1986年,东山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绿化先进县。1988年底,全县森林保存面积9.18万亩,比1950年增长265倍,绿化程度92.1%,森林覆盖率30.33%。1989年,东山县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1994年起,实施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县,建设多功能、高效率的防护林体系,实行“路、水、田、林”综合治理。至2000年,实现农田林网配套合理,路、沟、渠基本绿化,城镇、村庄绿化档次提高。近年来,东山县着眼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全县林地面积10.4万亩,森林蓄积量36.5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小区6069亩,湿地保有量36万亩,走出一条独具海岛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文旅产业发展壮大。东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1989年后,东山县注重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加强景区、景点各项设施建设,是年,旅游外汇收入284.7万元,旅游人次4137人。1993年6月,省政府批准设立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全面提升东山旅游产业品位和整体形象,全年接待过夜游客上万人次。2002年,风动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成为漳州市首家国家高级别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至2008年,东山县被福建省旅游局评为“优秀旅游县”“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健康型海水浴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等国家级旅游品牌,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7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积极推进文旅提质,全力打造全域化魅力海岛。2023年,东山县举办“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主题活动、第二十一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和第三十二届关帝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网红打卡点——南门湾夜市入围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856.9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0亿元,朝着“国际旅游岛”的目标阔步前进。

    征程万里风正劲,最美海岛再扬帆。东山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握机遇,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奋发奋进,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岛 富美新东山”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