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
| 80 | ||
2 | 其他 |
| 60 | ||
3 | 自由职业 |
| 10 | ||
4 | 企业单位 |
| 8 | ||
5 | 农民 |
| 6 | ||
6 | 在校学生 |
| 1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26-40岁 |
| 86 | ||
2 | 41-60岁 |
| 59 | ||
3 | 18-25岁 |
| 13 | ||
4 | 60岁以上 |
| 6 | ||
5 | 18岁以下 |
| 1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经常提起 |
| 100 | ||
2 | 偶尔提起 |
| 59 | ||
3 | 完全没有被提起 |
| 6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对身体的摧残 |
| 162 | ||
2 | 对精神的侵蚀 |
| 152 | ||
3 | 对家庭的破坏 |
| 148 | ||
4 | 对社会的危害 |
| 143 | ||
5 | 对钱财的浪费 |
| 137 | ||
6 | 对他人的侵害 |
| 120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好奇心理。青少年以为吸毒新奇,刺激,好奇心驱使他染上毒品,特别是曾经吸过烟的青少年,极易染上毒品。 |
| 157 | ||
2 | 缺乏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 因为头脑比较简单,对事物的缺乏分析判断。把毒品与日常香烟混淆,认为随时可吸可戒并不可怕。 |
| 136 | ||
3 | 交友不慎。青少年有集群倾向,在成绩差或行为不良的青少年群体中,往往看到同伙吸毒,自己也跟着吸,以此与群体保持一致。 |
| 135 | ||
4 | 家庭环境影响。部分青少年吸毒者是在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走向吸毒之路的。没有温暖、关爱的家庭,不是父母离异,就是长期不在身边教育,孩子根本没有享受过家庭的关爱。 |
| 96 | ||
5 | 炫耀心理。为了寻求自己行为价值的分量,为了在群体中自我炫耀,以获得在群体中同伴的肯定。 |
| 76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K粉 |
| 115 | ||
2 | 摇头丸 |
| 97 | ||
3 | 笑气 |
| 90 | ||
4 | 甲基苯丙胺 |
| 89 | ||
5 | 咖啡因 |
| 66 | ||
6 | 芬太尼 |
| 57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治疗性 |
| 149 | ||
2 | 依赖性 |
| 7 | ||
3 | 非法性 |
| 5 | ||
4 | 危害性 |
| 4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110 |
| 157 | ||
2 | 120 |
| 3 | ||
3 | 114 |
| 3 | ||
4 | 119 |
| 2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防范毒品的技巧 |
| 79 | ||
2 | 毒品知识 |
| 36 | ||
3 | 吸毒案例和戒毒知识 |
| 25 | ||
4 | 国际国内禁毒斗争形式 |
| 14 | ||
5 | 吸、贩毒案例 |
| 11 |
序号 | 选项 | 比例 | 票数 | ||
1 |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以“全民禁毒宣传月”“6·26国际禁毒日”等宣传活动为重点开展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毒品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增强抵制毒品自觉性。 |
| 151 | ||
2 | 加强毒麻药品管理。开展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专项检查,提高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依法执业意识,全面落实特殊药品监管责任,杜绝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
| 125 | ||
3 | 进一步查缉毒品买卖。 |
| 110 | ||
4 | 加大涉毒品犯罪案件研判力度,完善禁毒工作社会体系建设。 |
| 110 | ||
5 | 积极做好巡查和吸毒康复人员就业协调工作。 |
|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