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漳州市战略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漳州高新区于2019年8月实行区地合一,逐步走上发展快车道。三年来,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市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1.8:65.4:22.8调整为2021年的8.8:67.4:23.8,与2019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
1.一产“稳”,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突出特色产业带动,充分发挥水仙花海、荔枝海、南湖“生态+”效应,以实绩突出村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发展。一是村级产业出成效。近几年,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实施“一村一品牌”,初步形成档次高、品种全的十一公里“花卉长廊”以及水仙花、三角梅、榕树盆景、多肉、鲜切花等产业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花卉种植面积增加了2000亩,累计达到3.6万亩。二是村企融合出成果。依托成发农业等龙头企业,突出抓好食用菌工厂化、专业化栽培集中区建设,提升食用菌设施化栽培水平,引导农户进行优质菌菇生产,生产模式迅速扩张,帮带村民致富增收。2021年全区食用菌产量123488吨,同比增长49.8%。振华、佳桦、佳家香等6家市、区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和世禄、天力2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不断培育壮大,全市龙头企业总数保持在1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
2.二产“进”,产业发展提质升级。202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88.78亿元,增幅达两位数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一是新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68%,比2019年提高2.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3.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87%,比2019年提高2.75个百分点。二是传统产业进阶。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相结合,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绿色食品,加快传统食品产业精深发展,如紫山集团大力延伸产业链,投资兴建了紫山食用菌硅谷产业园,致力打造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食品工业产业集团,同时,公司利用30多年来积累的食品生产管理经验投建方便食品生产车间,生产紫山“一夻”拉面,到饭点自热米饭、意面传奇意大利面等方便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新消费主义需求。
3、三产“优”,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服务业规模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36.62亿元,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消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线上消费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平台经济取得突破,抖音电商直播基地正式落户,成为全国第二个花卉绿植电商直播销售平台。全区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2021年达3.85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0.7倍,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36.75%。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从2019年营业收入1.23亿元,增加到4.93亿元,增长了3倍。
(二)科技创新驱动有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区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为抓手,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为重点,多措并举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一是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高新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并在2020、2021年度先后承办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截至2021年,漳州高新区企业在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荣誉22项、市级荣誉27项。二是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依托于高新区企业孵化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众创园、甲骨文双创基地、物联网示范园等3个科创园区培育环境的提升以及创新创业氛围的日渐浓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企业从2019年的15家增长到2021年的6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从6.22%提升到8.7%,提高了2.48个百分点。
(三)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质量不断提高
强化项目攻坚,突出“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重”,加大基础设施、工业等领域投资建设,发挥投资在优化结构方面的关键作用,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投资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中盟科技园、联东U谷、上海岁金等5个重点工业园区标准化项目完成投资93.3亿元,新建厂房62.2万平方米,引进新能源电池电芯、捷牛智能装备、航升商业卫星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21.3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19年113.6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27.77亿元,2021年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9年的14.0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1亿元,增长了7.4%,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9年的4.8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84亿元,增长了40.45%,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5个百分点。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市第2位。政府财力的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营商环境成效显现,市场活力增强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
(一)在放管服改革方面
大力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区行政部门23大项、155子项、186孙项审批事项划转集中至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去年7月正式启用,已受理业务审批办件120件,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深入实施“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推动公司设立登记、二手房交易等7个事项集中办理,缩短时长43天,减少材料42份,实现“一窗受理、协同办理、一次办成”。持续创新项目审批服务模式,健全完善多测合一、准入会商、中介服务等平台机制,推出图证齐发、多审合一、模拟验收、审批“1+N服务”等10项新举措,实现“审批流程再优化”。
(二)在企业帮扶方面
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21年为企业减免税费2.1亿元。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3911户,其中新增企业1273户,比增20.44%,增长率位居全市开发区第一。
(三)在招商引资方面
紧扣“三大片区”产业定位开展招商选资,2021年组织外出招商14次,赴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企业超40家。开展驻深招商,促成来区考察企业34家,成功引进立佳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澜海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等4个项目。开展基金招商,引入冠能发光材料、奥咨达医疗器械等4个项目。
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发展效益不断提增
(一)在乡村振兴方面
2021年共实施8个项目(不含城市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425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3564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61%。累计投入158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专项建设。
(二)在公共服务方面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靖圆中心卫生院一期完成改造,颜厝卫生院主体竣工。加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建成投用颜厝中心第二幼儿园、修缮原草坂中学作为高新二中新校区。2021年,新增540个幼儿园学位、800个中小学学位;出台人才申请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办法,引进49名中小学国企编制教师。启动安置房产权证办理工作,研究出台《漳州高新区安置房产权登记办证工作实施方案》,加快解决1.23万户安置户办证问题;加紧拆迁群众回迁工作,安置房屋3919套、面积43万平方米,群众拆迁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各类兜底保障机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35人,为新增低保户、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6类对象发放补助资金2080万元,发放优抚抚恤、医疗补助等约1146万元。
回望高新区区地合一来非凡的三年,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明显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漳州高新区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