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地处云霄、诏安、东山三县中心点,是全国第二、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省级重点开发区,有着近70年的创业和发展史,是一个归国华侨的大家庭,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日本、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归侨聚居于此,繁衍生息。
2012年以来,过去的10年,是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发展改革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发区党委团结和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谱写了富美侨城的新辉煌。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空间格局,发展思路全面提升
突出发展规划顶层设计。10年来,开发区党委切合实际,与时俱进,规划创新,编制了《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华侨城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了发展“旅游华侨城”的战略目标,在“一核、两翼、一片”的城乡统筹战略框架下,形成华侨城“一心、一轴、三片”发展格局,打造“一城三区”,着力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商贸活区、生态美区、民生亮区”发展战略,华侨城规划区范围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区建设用地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建成区由3.75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不断拓宽城区发展新格局。突出规划编制多层次推进。完成了华侨城核心区、北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乌山天池景区等重要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优化区域发展新布局。持续提升城市设计,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完成了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景观系统等7个主要专项规划和华侨城城市风貌设计、东南亚风情小镇总体设计等多个具体专项规划编制,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新风貌。
二、紧抓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综合实力显著跃升
坚定不移抓经济发展。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17.9亿元增加到36.78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发展效益同步提升,财政总收入从1.38亿元增加到2.49亿元,增长了80.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从0.85亿元增加到1.65亿元,增长了94%。坚定不移抓项目带动。全力组织实施“八大领域投资”、“项目建设年”、“三抓三比、十项竞赛”、“六比一看”等系列竞赛活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4.63亿元,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2.53亿元,为开发区建设注入增长动力。基础设施投资也从5.31亿元增加到6.31亿元,增长了18.8%,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落地,如总投资7.5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三纵四横道路系统建设项目、总投资8469万元的常山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等。坚定不移抓产业驱动。规模工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企业41家,形成了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从41.9亿元增加到87.9亿元,增长了1.1倍。一批产业龙头企业逐渐成长,昌盛、东好、墁天香等3家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5.7%;海之味、东好等2家企业被评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天窗坪仙境山庄、百爱释迦等一批农业项目落地建设,促进了常山现代农业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产业逐步兴起,乌山天池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获得省旅游重点项目3000万元资金扶持,总投资4.5亿元的乌山天池旅游专线基本建成,首个旅游景区天窗坪仙境山庄被确定为2017年省重点项目,已基本建成开园。
三、注重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常山开发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落实党政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制和河长制,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效推进了“七个五”、“生态建设年”、“三质提升”和“抓生态比城乡环境”等活动,开展了“两违”、桉树换种、牛蛙畜禽养殖、重点污染源和黄标车等专项整治;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全区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全覆盖;推进了梧园、双山等一批富美乡村、美丽乡村、村容整洁示范点建设;完成造林绿化近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4.14%上升到72.72%,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市政设施不断改善。10年来,新增道路建设41.2公里、自来水管网77.5公里、天然气管道17.6公里、污水管网80公里,雨水管网30.2公里,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建成污水处理厂和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二期提标改造工程加快规划建设,宜居环境得到进一步强化。城镇建设不断加快。10年来,新建君悦花园、侨城学府和东方巴厘等24(21)个特色小区,新增商住总建筑面积118(43.37)万平方米,东南亚风情小镇初现雏形,城市风貌得到进一步美化。
四、始终以人为本,加快补齐短板,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精准扶贫有效实施。2016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共实施侨区造福工程168套、华侨危房改造1900套,居民住房问题得到解决,自加压力建档立卡50户贫困户、143人已全部实现脱贫。社会保障日益完善。2011年成立了新农保中心,2019年设立了常山医保分窗口,彻底理顺了华侨农场职工社保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率先在全市实施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1975个被征地农民落实相关政策,3553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8000多人参加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教育资源配置、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常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山中学晋升“省三级达标高中校园”, 常山中心小学、常山中学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办公村卫生所、养老服务站实现管区村全覆盖。兴建了华侨文化广场、华侨文化中心、归侨博物馆、书画院、华侨运动场、青少年室外活动中心、羽毛球馆、游泳馆、卫生综合楼等一批设施场所,成立了美食协会、足球协会、游泳协会、羽毛球协会等一批民间团体,组织承办了多场次文体活动,重振侨乡传统文体项目。2014年-2019年连续举行了六届东南亚风味美食展销活动,东南亚印尼风情舞荣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得到弘扬。平安常山深入开展。组建首支城市巡防服务队、首支消防队,完成国道324线“白改黑”,建成3个红绿灯路口,建设治安监控及网格化探头262个,实现全区网格化服务全覆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全区社会安定稳定。
五、强化招商引资,畅通内外市场,侨城活力稳步提升
始终坚持“招大商、大招商”。持续强化“一把手”招商,不断探索“飞地”招商新模式,充分推介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土地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汇聚侨城,10年来,垃圾焚烧发电厂、昌盛技改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墁天香、蓝玉龙等国内知名企业接连入驻,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1.5亿元。内需稳定,外贸飞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基本保持稳定,从2012年的4.95亿元到2021年的4.23亿元,限上批发和住宿从无到有。外贸进、出口金额分别从2012年的0.58亿元和8.5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73亿元和40.03亿元,分别增长543%和371%。
展望未来10年,常山开发区将始终牢记使命,以行政机构改革为契机,紧跟市委、市政府中菲“两国双园”建设步伐,全力突破快消食品、新能源新材料、跨境电商物流、文旅康养等四大产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侨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