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1928年5月12日置县,取“华丰”“安溪”两地首字为县名,地处福建省南部、漳州市北部,九龙江北溪由北而南贯穿全境107千米,玉带飘动,群峰秀出,有“闽中要地”之称,介于漳州、泉州、龙岩三地交界处,位于北纬24°38'- 25°15',东经117°15'-117°42'.县境东西最大距离4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2千米,东与长泰县、安溪县为邻,南与芗城区相连,西与南靖县临界,北与漳平市接壤。素有“北溪明珠”之美誉,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也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县辖6个镇、3个乡、1个省级开发区(华安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农业开发区(闽台农业开发区)、2个国有林场(金山国有林场、西陂国有林场)。土地面积1277.60平方千米。2021年年末户籍人口16.33万人,常住人口13.42万人。主要旅游景点有福建土楼(华安)旅游区、秋千谷景区、福建华安坪水畲寨旅游景区、官畲风景区、高石·云溪谷。
近年来,华安立足资源和区位,不断探索和调整发展思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县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十年来,华安县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果,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紧紧抓住战略历史机遇,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突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扎实做好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旅游“三篇文章”,着力补齐交通、教育、医疗卫生“三大短板”,念好茶、林、竹“三字经”。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统筹关键领域优先发展、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和长远发展能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新华安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倍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1.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90.74亿元,增加了1.7倍,年均增长6.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27.46亿元提高到2021年59.45亿元,增加了1.2倍,年均增长4.1%;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113.09亿元提高到2021年311.72亿元,增加2.1倍,年均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13.67亿元提高到2021年45.86亿元,增加2.3倍,年均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818元提高到2021年40123元,增加1.1倍,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收入从2012年10544元提高到2021年22746元,增加了1.2部,年均增长8.9%。
二、三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思路决定出路,华安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推进华安经济发展的路子,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且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福建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效能办下发通知,取消3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华安县位列其中,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限制发展区域。华安县委县政府也及时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工业兴县、兴茶富民”调整为“生态立县、工业兴县、旅游活县、兴茶富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华安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1.1:52.7:26.2调整优化为2021年的18.4:54.6:26.9,一产在稳步下降,二产和三产在奋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协同发展,虽然总体三产结构变化不大,但各产业结构内部却产生较大变化。
从第一产业来讲,农业基础更“牢”。华安县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致力于新优品种引进和“坪山柚”的复兴,积极引进“百香果”、茂谷柑、沃柑等名优水果到华安落户开花结果,建立起建立茶叶、黄金百香果、柑桔优新品种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坪山柚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同时,花卉盆景种植也在华安逐步兴起,引进五彩桂花、茶花、樱花、红豆杉等名贵苗木在高马线大面积种植,建立了花卉苗木基地。在名优产品的不断引进和推广,水果面积增加到8.2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3000多亩,比2012年增长60%。水果产值9.51亿元,是2012年的7倍,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4.9%提高到16%,提高11.1个百分点。花卉种植面积2.97万亩,平均年增加2500多亩,是2012年4.4倍。花卉产值4.53亿元,是2012年4.6倍,花卉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3.6%提高到7.6%,整整提高4个百分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获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全省林下经济示范建设县”。
从第二产业来讲,工业发展更“强”。华安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在丰山镇建立了华安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华安经济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华安县工业在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2021年全县规模工业有124家比2012年多26家,亿元企业有71家是2012年2.2倍,家均产值2.51亿元是2012年1.02亿元的2.46倍。高耗能金属冶炼、化学制品制造产值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18%、11%下降至5.7%、3.3%,分别下降了12.3和7.7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文体娱乐制品制造、非金属制品等六大行业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0.7%、1.4%、4.9%、3%、0.4%、23.9%提高到14.9%、3.9%、8.2%、6.8%、5%、27.1%,分别提高14.2、2.6、3.3、3.8、4.6、3.2个百分点。2021年华安经济开发区有规模工业企业82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66.1%,比2012年高25.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值218.86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70.2%,比2012年提高20.1个百分点。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智能家具家居、新能源电子科技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从第三产业来看,三产融合更“活”。随着“旅游活县”战略的实施,华安县旅游业紧紧抓住土楼申遗的成功,土楼之王华安“二宜楼”,正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宏大的规模、科学的设计、悠久的历史被人们所认识的良好契机,于2015年县政府提出开展旅游全域化试点发展构想,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成功打造出了4A级景区七彩官畲、“全国乡镇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坪水村,并成功入选福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春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举办土楼国际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赛、“大美华安、走向世界”主题活动、第69届世界小姐中国福建赛区总决赛、海峡两岸九龙江龙舟邀请赛、坪水畲乡火把节、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等系列节庆赛事活动,高山族传统体育表演队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技类项目二等奖。接待旅游人数在快速增加,2021年全县共接待旅客368.1万人次,是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的24.7倍。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华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6亿元,是2012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4.4%。限额以上批发业营业额26.75亿元是2012年6.5倍,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1.21%提高到1.46%,提高0.2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21.4亿元是2012年8倍,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1.38%提高到5.45%,提高4.0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从无到有且达到2.2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12.8%;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4.45亿元是2012年9.2倍,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3.56%提高到16.03%,提高12.46个百分点。金融业加快发展,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61亿元是2012年2.2倍;贷款余额48.6亿元是2012年2.16倍。信息网络加速升级,互联网宽带接入户5.07万户是2012年的2.28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12年以来,县城五凤城、名仕广场以及经济开发区三迪城、正兴山泉养生小镇等一批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79.21万平方米。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8.72亿元增加到51.33亿元,年均增长7.6%,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1个百分点。
三、城乡面颜焕然一新,文明创建荣获佳绩
十年来,华安县致力于创建文明县城,高起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山水乐居城市”发展定位,制定“西延南扩”发展战略,实施县城中心区旧城改造提升,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由“脏乱差”向“美化亮化”蜕变。先后建设都市景园、名仕广场、五凤城等宜居小区,华安城区段铁路外移工程开工建设,新铺设、改造市政道路和雨污、供水管网25公里,完成大同路等5条道路底层沥青铺设,绕城公路、真武山山地公园、江滨智慧体育公园、华丰农贸市场、田王市场等一批城市配套服务项目建成投用。城南新区全面拓展,建设荣成四季城住宅小区、九龙国际商贸城、雍华府等宜居小区和城南新区保障性住房。规模建设“五馆一中心”,新建城南小学、幼儿园并投入使用,使整个县城进一步变美了。同时,实施“亮化”工程对一江两岸立面进行改造,聘请专业人士对县城沿江建筑物立面进行统一设计改造,并安装霓虹灯,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启,独具特色的灯光点亮了山城的夜,增添了山城的魅力。
环境变美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也摆上了议事日程,2016年初,华安县委、县政府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动员会,对创城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狠抓农贸市场整治,着力提升卫生设施、消防设施及停车场所等硬件整体水平;狠抓交通秩序整治,扎实推进交通安全三年整治行动计划,开展交通安全文明出行主题宣传教育,提升文明交通知晓率、守法率;狠抓生态修复整治,实施“全民综合治水,共建美丽华安”行动,着力实施蓄水供水、生态修复、绿化美化“三项工程”,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县城,县城净化、亮化、美化、绿化、畅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教育,把创建的过程作为引导人、教育人、凝聚人的过程。深入开展各类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参与道德模范评选推荐活动;积极拓展公民道德建设载体,在传承发扬仙都镇先锋村“四对比五算账”群众工作法的基础上,打造华安县土楼齐家馆“齐家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20年荣获“省级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四、基础设施大变样,区位竞争力得到提升
道路是发展的基础,华安县是山区县山高路弯,道路发展曾一度影响县城经济发展。十年来,华安县一直高度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谋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提升华安区位条件。从2012年以来,厦成高速(华安段)、永漳高速建成通车,告别了华安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龙浦大桥建成通车圣王大道全线贯通,从而使华安区位竞争优势再次增强,华安经济开发区至漳州通车时间缩短至10多分钟,至厦门市区缩短至30分钟,纳入了厦门半小时经济圈,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同时,实施省道西港线城关至漳平25公里路面改造,实施上坪土楼群至大地土楼群公路拓宽改造,实施土楼群公路新圩至流塘桥段、城南至大地土楼群及芹官线省级生态示范路“白改黑”,实施安保工程519公里,打造49.5公里养护生态示范路,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89.84公里,比2012年增加228.74公里,增长19.7%,获评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五、社会大局安定稳定,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
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23个贫困村、357户贫困户1191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造福工程”惠及5340户1.8万人;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全市前列,成为漳州市唯一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获评“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卫生事业投入3亿多元,完成县医院回购,中医院、妇幼所、疾控中心迁建,以及仙都、沙建、马坑、高安、湖林等乡镇卫生院扩建改建。新改建13所中小学、新改建19所幼儿园、新改建60个校舍建设项目,2016年1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认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6%左右。近年来新建卫生项目5个,新增床位240张,实现千人拥有床位数5.77张,千人拥有医生数1.56人。疫情防控实现“零确诊”,建成一批敬老院、幸福院(园),2020年华安县微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建成64所农村幸福院(园)、3所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5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6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获批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建9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新增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安东溪窑列入“海丝”申遗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颜值爆表,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市前列,水质和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生态文明建设由“绿青”向“富美”转化。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九龙江流域(漳州段)I-III类水质达标率10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2012年以来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面对疫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复杂形势进一步恶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充满艰辛,但也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未来华安县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做强工业经济,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守护良好生态,以工业经济拉动县域经济提质,以乡村振兴推动旅游经济提效,以良好生态带动绿色经济提速,实现生态和工业两极共荣、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两翼齐飞,全力打造福建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和知名生态休闲康养、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奋力谱写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新华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