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平和:产业优化质量提升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喜迎二十大”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报告之二十三
2022-09-26 10:58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深入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和“七比一看”等活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提前一年半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现有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发展日趋协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狠抓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县持续保持“零确诊”、“零疑似”良好态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持续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和县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经济总量大幅增加。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5.19亿元,2021年达到271.49亿元(如下图),总量是2012年的2.17倍。2021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867元(如下图),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万元),是

2012年的2.36倍。
01
02
  财政收入稳步提升。2012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7亿元,2021年达到8.94亿元,增长33.4%;201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亿元,2021年达到6.38亿元,增长32.6%。(如下图)
  
    03
    04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2021年达36938元,是2012年的2.01倍;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2元,2021年达23005元,是2012年的2.27倍。(如下图)
  
    05
    06
  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3105元提高到2021年的24916元,是2012年的1.9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6252元提高到2021年的13672元,是2012年的2.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44.4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4.6亿元,是2012年的2.35倍。 (如下图)
  
   07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澳利软瓷、新福材料、柚都商城、嘉福生物科技、瑞诗丹莲食品加工、香抛茶等一批好项目。持续深化“一把手招商”、“小分队招商”制度,2021年引进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额75.9亿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完成进出口总值2.48亿元,加快外资落地工作,实际利用外资3265万元。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出一产提质、二产提档、三产提速的发展新趋势,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3.5:27.6:38.9调整为2021年的19.4:28.2:52.4。

特色农业做大做强。10年来,全县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81.68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01.06亿元,增长23.7%。其中,作为支柱产业的蜜柚产业发展较好,全县种植面积达69.22万亩、产量200.98万吨、直接产值54.27亿元、涉柚产值超百亿元、年出口15万吨以上,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27亿元,创下全国县级柚类品牌、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等六个全国第一,全县90%的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农户收入80%依靠蜜柚产业。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省农民创业园。连续成功举办10届(第8-17届)平和蜜柚节,成立“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平和琯溪蜜柚”获金芒果好地标年度十大推荐品牌,平和蜜柚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白芽奇兰茶产业也如火如荼,全县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5.84万亩,涉茶产值20亿元。多次举办白芽奇兰茶春季“茶王赛”和秋季“品鉴会”系列活动,白芽奇兰品牌价值达26.99亿元,荣获“全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十年间,漳州企业规模日益壮大,规模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72家增加至2021年的141家,其中,亿元企业突破60家,由2012年的31家增加至2021年的66家;规模工业产值由2012年的不到90亿元,增加到2021年接近250亿元,达247.02亿元。在总量做大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全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生态木业、健康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6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产业迸发活力。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40亿元大关,达142.09亿元,是2012年的3.09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5%提升至2021年的52.3%。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电子商务产业迸发出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活力。近年来,全县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实施“互联网+蜜柚产业”试点项目,进入全国“农村淘宝试点县”20强。以蜜柚为主的电商网络销售方兴未艾,推出“柚趣平和·寻味十二时辰”直播日活动,打造“蜜柚+X”促销模式,蜜柚线上销售9.75亿元、增长175%;33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扶持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2016年全县电商交易额达13.1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5.5亿元,至2020年电商交易额达27.8亿元,增长112.21%,其中网络零售额达14.6,增长165.45%。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平和县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平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2019年6月顺利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6户10543人全面脱贫,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平和一中教学楼、广兆中学教学综合楼等项目的竣工投用,新星幼儿园宝善分园、县实验幼儿园高南校区、后时幼儿园、长乐幼儿园等的开园招生,以及金华小学分校实现独立办学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的实施,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发展,至2021年,全县共拥有普通中学、小学超百所,达105所;在校学生数超5万人,达5.76万人;普通中学、小学专任教师4663人,比2012年增加1863人;“双减”工作得到有力落实,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

文体事业持续繁荣。至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291件;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62.4千册;剧场、影剧院2个。完成城隍庙、南胜窑址等文物保护修缮,县文博中心陈列完成布展,全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56个村(居)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改善和提升,24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县融媒体中心正式组建成立,王阳明雕像落成,语堂书院、阳明书坊分别入选省、市全民阅读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南胜窑址—洞口陂沟窑申遗各项工作,落实好第44届世遗大会“一城七线”平和南胜窑址—洞口陂沟窑考察展示路线工作。

卫生体系日渐完善。近年来,平和县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补短板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搬迁新址,县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认证,有序推进县医院迁建工程建设。2020年引进1家国家级、2家省级名医工作室,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办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县13家中医馆,创建省级卫生村、社区29个。至2021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366床,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71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70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1.14人。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的这几年里,全县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措施,组建三级流调队伍,有力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人员管控,成为全市唯一“零疑似”“零感染”的县份。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平和县实施《平和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加快推进城区改造、扩容、提质,新改扩建市政道路55公里,建成投用110千伏霞寨、文峰等变电站,燃气管网铺设40公里,改造提升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城区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创建4个示范乡镇、63个示范村; 加快建设农村公路,完成投资4827万元;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完成357公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综合整治河道175公里,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农村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提升,新建、改造一批养老设施,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覆盖230个村(居),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在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被确定为第一批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新建73家农村幸福院,完善提升2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家社会养老服务站,为40个老区村配套老年活动中心。推进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加大殡葬惠民力度。全力做好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保供稳价工作。推进全县城乡居民参保征缴工作,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3%。完成企业养老参保54350人,工伤保险参保35200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497205人。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首位,落实社会保险惠企援企、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稳就业奖补等措施,千方百计促就业。

社会治理效能提高。提升“乡村(社区)110”网格治理机制,创新金融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拓展提升矛盾纠纷线上调解,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完成县乡村三级评理室建设,信访秩序进一步规范。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持续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平安平和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平和县公安局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创新推行“乡村(社区)110”网格治理新模式,五寨乡高峰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信访态势平稳可控,群众安全感率位居全市前列。完成三级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系统建设,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实现安定稳定。

四、污染防治有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全市首创“智慧河长”管理模式,开展县城饮用水源及周边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四占”违法违规行为;完成规模养殖场改造,推动黑臭水体整治,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山格镇污水处理厂、坂仔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扎实推进;实行“一河一策”,抓好黄井溪、漳江三合溪小流域综合整治;跨省际长乐葵山监测点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洪濑口监测点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开展蜜柚种植区土壤修复示范项目,果园生草覆盖、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45万亩,有效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落实废弃农膜、化肥、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理。持续开展林业专项整治,加大造林和森林保护力度,森林蓄积量1215.8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70.68%提高到73.2%。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陶瓷、胶合板加工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对建筑施工、道路扬尘进行专项整治,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实施主城区限燃烟花爆竹,优良天数比例达99.3%。严格落实“河长制”,提升九龙江、漳江等重点流域水质,县城饮用水源水质均值达标率100%。推进花山溪流域乡镇耕地酸化土壤治理2.5万亩。重点推进平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一期)、南山桥至县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工程等城市生活污水管道、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