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发展为先,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海”的文章,强化做强规划引领,围绕“五大规划”布局,全力打造“一海九湾七基地”。连续2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信访“三无”县、“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第9名等荣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县“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县“八连冠”、省级文明城市“三连冠”,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入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进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14.2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4.40亿元,达到2012年的1.79倍, GDP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十年间,年均增速8.7%(剔除非正常年份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达到22.0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742元,比2012年53353元增加近四万元。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2012年的12.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08亿元,增长45.1%。2013-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累计收入超过150亿元,年均增长4.2%。其中,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6亿元,比2012年增加3.06亿元,增长36.9%,十年来累计收入近百亿元,年均增长3.5%。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2021年,教育支出4.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1%,医疗卫生支出1.9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0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82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57亿元。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12年42.8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9.30亿元,增长85.2%。十年来,共实施1100个县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3.8亿元,2013-2021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550亿元,年均增长7.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021年达到21.9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7.7%,年均增长1.7%。2021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占比为4.3∶35.9∶59.8,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保持近六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环三纵三横”的综合交通网络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省道503线东山生态环岛公路项目等项目不断推进,高铁入岛取得新突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建成公路78.2公里、市政道路81公里、市政综合管线311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1898个、公厕22座。
消费市场更加活跃。201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7亿元,2015年达到54.74亿元实现翻番,到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2亿元,是2012年的3倍以上,2013-2021年年均增长14.3%。其中,2021年限额以上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9.7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17%,实现翻番;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达到76.91亿元,超过2012年零售额3倍以上。东山坚持全域发展,推动滨海旅游提优,2021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508.5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119.2%,年均增长9.1%;实现全县旅游总收入55.9亿元,超过2012年旅游收入的3倍以上,年均增长14.8%,成为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成功获评全国十大美丽海岛第一名、2017年中国候鸟旅居小城。
二、突出经略海洋,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围绕“一条鱼、两粒砂”产业体系,持续筑底盘、壮实体,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建设“海上东山”,着力打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玻璃精深加工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3.7∶45.6∶30.7调整为2021年的20.0∶36.2∶43.8,与2012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3.7、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2,3,1”的鼓型向“3,2,1”的倒金字塔型转变。202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超过44万吨、增长2.2%,带动以水产为主的电商交易额28.23亿元、增长20%;积极改造玻璃行业生产线、研发新产品、提升附加值,玻璃行业从2020年的35亿元产值,跃升为2021年的近60亿元,同时,加快总投资17.7亿元的太阳海缆建设步伐,打造工业新增长点;加快造景区、建酒店、优业态,发展全域旅游,2021年带动旅游接待508.5万人次、总收入55.9亿元。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9.7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87%,2013-2021年年均增长4.0%。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超11万亩、年产量30万吨,2021年渔业总产值70.87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一番,水产品总产量43.66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36.3%。2020年,东山拥有鲍鱼育苗场1700多家,育苗面积300万平方米,年育苗量约22亿粒,约占全国鲍鱼苗种产量的25.2%。全县鲍鱼养殖面积3855亩左右,产量6921吨,年产值约20亿元,在全国鲍鱼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产起步,接二连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三产融合”,实现三产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获评全国农产品类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培育示范家庭农场137家。
工业支柱加速发展。依托水产品加工和玻璃建材两项支柱产业,推动形成“一区两园”工业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全县新增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高新技术企业,获评全市唯一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达206家,其中水产品规模工业企业72家,产值上亿元的水产品工业企业41家,产值上5亿元的水产品工业企业3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超过50万吨,水产品出口居全省县级首位。旗滨6条产线冷修技改、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深加工、诚辉玻璃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产业附加值逐步提升,玻璃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太阳海缆、一道新能源光伏组件项目正式签约,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2021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216.44亿元,突破200亿大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总产值210亿元。全县两大支柱产业,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38.2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65.8%;玻璃建材工业总产值64.8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30.6%,比2012年增长3倍以上。工业规模的壮大带来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的同步增长,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87.3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5.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突破20亿元,达到22.07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18.1%%。
商贸旅游彰显活力。持续优化风动石、马銮湾景区等主要景区,推动开发铜陵古城、鱼骨沙洲、苏峰山等景点,丰富海上运动、登岛串岛、红色研学等旅游业态,成功举办半程马拉松、帆船帆板等国内外高等级赛事,中驰山庄、彩蝶湾、冰雪世界成为旅游打卡“网红点”。成功获评全国十大美丽海岛第一名、国家优秀旅游县,荣膺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陈城镇澳角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荣誉称号。加快商贸发展,东海岸保税物流园区、风动石·塔屿景区被授予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3年-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3%,达86.62亿元。
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狠抓“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承接上级下放事项69项、取消事项55项,创新退役军人服务,成为全国服务退役军人工作“十大典型”之一。成立项目代办中心,首批代办项目 14 个,4个项目提前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全市首创“交房即交证”、“特殊群体个性化服务”等模式,工可审批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群众办事评价满意率100%。“照章同步、银税代办”、“四检合一”等东山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国有企业和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东山城投、开投两大集团,提升国有资本运作能力。
营商环境成效显著。获评全国农产品类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全县“一套表”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55户增长到2021年的314户,增长了1倍;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93.4%提高到2021年的96.9%,提高3.5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县市场主体超过5000户,达5223户,比2012年1239户增长4.2倍,年均增长17.3%。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积极探索融合新路,打造闽台融合的先行区,做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挥港口优势、口岸功能,加快推进城垵作业区临时开放和正式开放,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互动交流,提高区域竞争力。融入中国(漳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跨境电商-对台直邮”集散中心。投用厦门港东山对台客货码头,率先推进闽台融合品牌化。加快东山水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水产全球采购基地建设,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2021年,东山外贸进出口总值110.13亿元,其中外贸出口达107.09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97.2%。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0.4亿元,港口吞吐量276.85万吨。
四、秉承“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效
城乡建设更有品味。着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东山一中新校区、红旗水库扩容、岛外第二水源引水工程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东山县医院工程、全岛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项目加快推进。仅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32亿元,新建改造市政道路81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87公里、燃气管网67公里、雨水管网74公里、污水管网83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3260个,新增公厕22座,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在全市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列入省级“崇尚集约建房县”、“农房建设试点县”。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八个一”活动,高标准实施451个乡村振兴项目,成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6:1。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2021年全县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指标达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入选首批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土壤环境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3%;所辖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为93.1%。敬评全市唯一、连续5届上榜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列入省发改委第二批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县,成立全国首个双碳生态巡回法庭。全县已拥有7个国家级生态镇、38个省级生态村,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被作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向全国推广。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率先在省市建立岛长、湾长、河长、田长、林长“五长制”,实施“五海”保护行动,在全县推广生态养殖新模式,完成11公里乌礁湾“排骨滩”整治、352个污染源头治理,基本建成“一廊道三林区”全岛木麻黄连廊,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获评省级森林县城。持续开展“五海”保护,实施一批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清退马銮湾等海域无序养殖4万多格,重拳整治盗采海砂,守护碧海银滩。
五、坚持以民为本,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累计投入127亿元建设354个民生补短板项目,文昌学村、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等一批项目投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农村低保标准翻两番,提前两年实现17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稳岗补贴,促进就业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100人、失业再就业379人。持续抓好“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建档立卡贫困对象754户1718人脱贫成果稳定提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八个一”活动,开展农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高标准实施451个乡村振兴项目,新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成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1587元提高至2021年的27281元,增长135.4%,年均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534元提高至2021年的43129元,增长120.7%,年均增长9.2%,两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翻番,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2年的1.7∶1缩小至2021年的1.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将民生福祉放在首要地位。民生支出占比保持7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总量有效扩充,2021年全县医院床位数1193张,比2012年增加了148.5%,年均增长10.6%;卫生技术人员1349人,比2012年增长2倍以上,年均增长9.5%;医师数451人,比2012年增加了116.8%,年均增长9.0%;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分别在2012年的3倍、2倍、1倍以上。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超96%,2021年全县教职工数1999人,在校学生33591人,入选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全省安全教育示范县、省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名单。建成5个五星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幸福院,村(居)基本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5%以上,在全市率先实行县社会福利中心及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21年全县电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共有藏书12万册,文物藏品1410件,比2012年增加114.6%,扎实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建设,谷文昌纪念馆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升级“雪亮工程”等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开展维稳“六大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东山”成效显著。连续五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县,获评全国信访“三无”县、平安建设先进县、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县城,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实现省级文明城市“三连冠”。
下一阶段,东山将继续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谷文昌、实干立东山”主题实践活动一体化纵深开展,扎实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和“七比二看”竞赛,持续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全方位推动东山高质量发展超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