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连破两关。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00亿、300亿元大关,由2012年的131.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8.27亿元,占漳州GDP比重达6.5%,总量增长了1.5倍;GDP增速在2020年、2021年连续2年排在全市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大关,2021年为58583元,比2012年增加36546元。
财政收入上新台阶。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2012年的6.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4亿元,增量超过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4.41亿元,增加到7.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跃上10亿、5亿两个台阶。政府财力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12-2021年,全县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5.5%。2021年,R&D经费支出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0.98%,比2012年提高0.45个百分点。2021年批准授权专利463项,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40.3%。
二、产业提升成效突出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5.9:41.4:32.7调整为2021年18.9:50.2:30.8,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7.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依然保持在三成以上,二、三产业已逐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特色农业稳步壮大。10年来,诏安县农业生产实现成倍增加,202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比2012年增长99.53%,其中,农业产值增长104.49%,林业产值增长172.74%,渔业产值增长77.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33.24%,牧业产值增长最快,增长306.66%。青梅、八仙茶等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壮大。2021年全县青梅面积12.1万亩,产值0.98亿元,产量从2012年5万吨,提升到6.6万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幸福果。2021年全县八仙茶面积5.5万亩、产量1.6万吨,分别比2012年增加1.8万亩、1万吨,年产值6.11亿元。2021年水产品产量44.92万吨,比2012年增加18.92万吨。2021年蔬菜面积15.8万亩,产量29.8万吨,比2012年增加6.1万吨,年产值12.95亿元。同时,特色品牌也得到认可,诏安红星青梅、诏安八仙茶喜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良好。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52亿元,是2012年141.2亿元的3.1倍,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青梅加工产值达50.3亿元。主要工业产品种类,由2012年的16种,增加到2021年的26种,增长62.5%,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2021年农副食品业加工企业32家,比2012年增加10家,增长45.5%。新兴行业占比提升,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3家,比2015年增加16家,增长228.57%,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8.5%和10.8%,比2015年分别提高14.4和8.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现突破。2021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为101.22亿元,2012-2021年均增长9.9%。其中,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三产中的消费领域实现快速提升。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8.5亿元,比2012年增长87.0%。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46.51亿元,比2012年增长340.8%,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销售额11.64亿元,比2012年增长738.7%。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吃穿类商品热销、日常用品消费红火。
投资建设提质增效。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97:3调整为2021年的60.6:39.4,房地产企业也从2012年的12家增加到了2021年的18家,房地产投资从2012年的2.2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44亿元,增长了11倍,房地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工业投资占项目投资比重为45.3%,项目投资结构也得到优化。
三、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节能降耗进展顺利。党的十八大以来,诏安县严格节能审查,强化产业发展精准管控,提高新上项目能评准入门槛;挖掘节能潜力,对全县能耗较高企业实施节能诊断,甄别高能耗工序和项目,实施“一企一策”,挖掘节能潜力;加强行业节能,强化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建筑领域节能,充分调动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对行业节能的监管,推广节能技术;动员社会参与,利用节能宣传周、全县低碳日等活动,加大能源消费“双控”宣传力度,普及节能降耗科学知识和方法,营造良好的节能降耗社会氛围,全县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5843.2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09%。相比2012年,2021年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减少11317.27吨标准煤,增速下降23.78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诏安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城乡建设。尤其是近五年,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内,共投入62.37亿元建设新城区,完成5个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新建改造市政道路25.3公里,新增停车位1190个、绿道47.4公里、污水管网53公里,获评省级园林县城和森林县城。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9个、农村三格化粪池19850个、农村公厕312座,乡镇全域生活垃圾第三方保洁机制实现全覆盖。完成乡村振兴“一镇一计划”“一村一方案”编制,梅岭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和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太平镇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四都镇西梧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河(湖)长制、矿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达65.2%,水、大气、土壤质量持续保持在全市前列,位列“2021中国康养百佳县市”第61位,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污染排放有效控制。坚持巩固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重点企业专项整治,加强道路扬尘、秸秆焚烧管控,提升空气质量,自2016年设立监测站以来,全年空气达标天数从2016年的340天增加到2021年的363天,达标率从98.6%上升到99.5%;2021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41,比2016年下降了0.39。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城市排污处理力度,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相比2012年提高了35.2个百分点;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沿海村庄污水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诏安湾综合整治、诏安湾西岸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组建统一专业化的“海上环卫队伍”,守住碧海银滩。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确保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2%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持续开展“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打造建设乡月港村等4个省级森林村庄。
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居民收支较快增长。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43元,2012-2021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6元,2012-2021年均增长9.6%,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相比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1923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159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0,比2012年缩小了0.25。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分别为7.0%和9.7%。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012年,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这三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2.1%,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这三类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7.0%,城乡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上。而如今用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等方面支出明显增加,居民更注重身体健康、更愿意为兴趣消费,相比2012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5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1%;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6%。
脱贫攻坚全面告捷。2016年以来,共有6104户贫困户,17702人,41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获得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扶贫示范县市称号;2019年3月,通过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退出第三方评估和实地考核验收;2019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公告退出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告捷。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标扩面,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扩面2096人。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完善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救助帮扶制度。强化兵役和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服务,确保福建省双拥模范县实现“六连冠”。
五、人口结构持续优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为560969人,全县共有家庭户174368户,集体户2730户,家庭户人口为551873人,集体户人口为9096人。
男女性别比更均衡。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87850人,占51.31%;女性人口为273119人,占48.69%。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76。
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受教育情况全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758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2886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6638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749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859人上升为4770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8372人下降为764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0631人下降为3327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689人上升为38771人。
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55173人,占45.4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05796人,占54.5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3505人,乡村人口减少12033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7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