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长泰:砥砺十年谱新篇 奋楫扬帆启新程
——“喜迎二十大”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八
2022-09-19 10:29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泰区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走前头、做示范,在厦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区中“打头阵”,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2021年4月,长泰正式“撤县设区”,以“爱长泰、美长泰、兴长泰”为自我鞭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漳州现代化滨海城市“一翼”,奋力谱写勇当漳州高质量发展先锋新篇章。

十年来,长泰区锚定目标、久久为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七百亿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十年内连续6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3次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

十年来,长泰区爬坡过坎、矢志转型,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产结构比例优化为5.9:68.4:25.7,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强化,工业税收比重66.8%,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8%。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成为新增长点。特色农业提档升级,获批省级现代水果产业园。

十年来,长泰区补短强弱、善作善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市中心城区扩区升级,列入漳州“一核两翼”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镇化率从46.2%升至61.0%提高14.8个百分点。乡村振兴走前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美丽乡村标准化经验全国推广。

十年来,长泰区坚持不懈、厚植优势,生态文明生动实践。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势推进,南坑矿区和吴田山矿区先后关闭,石材加工企业坚决整治、改造升级。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万元GDP能耗下降明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长泰靓丽名片。

十年来,长泰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位居全市前列,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紧密型医共体试点等齐头并进,连续五年市对县(区)绩效考评进入全市前三。

十年来,长泰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福祉有力增进。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81%,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06个、投资超60亿元,“四难一差”问题明显缓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民生事业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21年长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75.2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速8.5%,人均GDP达16.31万元,年均增速达11.5%,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9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6.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6.3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6.1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6.31万元。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15亿元,2021年长泰区区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年均增长4.4%,从产业结构上看,三次产业比例从2012年的11.6:59.1:29.3调整为2021年的5.9:68.4:25.7,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构成了长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泰区连续6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并于2016年、2019年、2020年三次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四百强、全国县域投资潜力两百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45141元、24643元,均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

(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012年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4.61亿元增加到43.33亿元,年均增长6.5%。随着陈巷、岩溪、坂里等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成,绿港园等一批“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企业发展壮大。龙人古琴、绿港园等一批新业态企业相继落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有效落实,出台实施现代花卉、农家乐、旅游民宿、林下经济等奖励扶持办法,重点扶持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止2021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0多家,家庭农场达561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蔬菜、芦柑、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3万多亩,蔬菜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4.3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970亩,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全面实施。

(三)工业主导地位凸显

2012年以来长泰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的新定位,传统农业经济向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导的转变进入中后期,工业园区“二次创业”深入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海投科技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初具规模。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50%以上,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长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10.22亿元,2012-2021年年均增长8.8%,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5.3%发展到2021年的56.0%,规模企业数从168家增加到215家,工业规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2021年实现产值630.49亿元。随着工业的投资格局不断地整合、优化,经济开发区、官山工业园、银塘工业园做强做大。

(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以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5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宏全食品、建超建材、东陶卫浴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相继投产,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县城南岸防洪堤、东岸防洪堤、陈巷防洪堤、鹤亭防洪堤、岩溪防洪堤等达标防洪堤36.9公里,开工建设枋洋水利枢纽、县城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浦南大桥及连接线、状元大道一期、迎宾路等一批重要对外交通项目,完成省道207线长泰草洋(安溪界)至东柏楼段23.7公里道路改造,厦成、福广两条过境高速竣工通车,漳永高速坂里连接线基本建成,境内现有厦成、福广、漳永等高速公路过境,5个落地互通,全区镇镇10分钟内可上高速。近年来,长泰围绕打造“厦漳协同发展先行区”,实施“对接特区”“融漳接厦”等发展战略,开工建设联十一线二期项目,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主动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融入厦漳都市区,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超20亿元,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五)优势产业培大育强

2012年来,深入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光电照明、电子信息、建材家居、文旅用品等4大优势产业,截止2021年,已拥有产值上亿元企业达120家。创新驱动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万人拥有有效专利14.2件,居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级有效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

(六)商贸旅游加快发展

2012年以来,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十里蓝山景区、半月山温泉、龙人古琴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工建设,长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泰区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全国精英登山赛暨户外运动节”、“宴若桃李采摘节”等活动成功举办,龙人古琴文化村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米兰世博会中国文化产业代表,海西低碳文创小镇入选全国首批26个,福建唯一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低碳示范城镇项目库,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长泰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2012-2021年全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其中2021年旅游总接待人数接待36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8亿元,分别增长51.9%、33.6%。商贸体系繁荣稳定,人和、京元、岩溪等一批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每个乡镇都建有农贸市场,泉州银行、兴业银行长泰支行正式开业,鸿星尔克(长泰)电子商务工业园成功入驻长泰经济开发区,2021年促进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夜间经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出台实施,民宿、餐饮协会成立运转,新增限上贸易业企业2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

(七)科教文卫全面发展

2012年以来,科技发展取得新进展。被评为省农村技术市场示范县和省科技进步先进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年科技培训44期,省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家,漳州市智能制造重点企业1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基础教育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成为全省教育“两基”巩固提高先进县,被列为全省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顺利通过省第二轮教育“两项督导”及“挂牌督导创新县”评估验收,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全市领先,高考成绩保持平稳;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师待遇不断提升,2021年教育项目投入1.18亿元,五中教学楼、一中兴泰分校等先后投用,四小五幼、二中宿舍楼等主体竣工,新增学位6000个。“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城区学校午餐工程、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实施,惠及学生8680人。2021年,共有各类学校159所,在校学生3.9万人,比2012年增长14.7%。教职工总人数3146人,比2012年增长56.1%;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21年群众参合率高达99.8%,领先全市参合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在全市率先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林墩智慧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竣工投用,姚伯福获得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跆拳道金牌,区文体旅局荣获“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八)城乡居民生活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21年长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42元,比2012年增长130%,年均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141元,比2012年增长120%,年均增长8.9%,10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比由1.97缩小至1.83;健康长泰加快建设,建成县中医院、坂里乡卫生院综合楼、林墩卫生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和64家公办村级卫生所,新增床位241张,实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57张,县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建成投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获评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再次荣膺国家卫生县城。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提升,2021年建成乡镇敬老院3所、农村幸福院(园)53所、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2个。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人均年收入提高到7908元,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年人均补助提高到4332元,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6万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民族宗教、精神文明、档案管理、防汛防台、防震减灾、红十字会、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九)“一核、三区”体系构建

形成各有特色的乡镇(场、区、办事处),如岩溪镇:建成全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开发区;武安镇:建成和谐美好城区;陈巷镇:建成长泰东部新兴产业新城;枋洋镇:建成“山水小镇、善水枋洋”;坂里乡:建成小而精乡镇样板;古农农场:建成工业新增长极;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成东南沿海知名文旅康养胜地;林墩办事处:建成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典型样板。

如今的长泰,勇当漳州高质量发展先锋,一片生机盎然,呈现出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良好局面。我们坚信,在今后发展历程中,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领导下,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的新长泰,在团结、务实、高效的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必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