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龙海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县、厦漳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龙海一路乘风破浪,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全区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民生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稳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56.68亿元,增长8.0%,在漳州各市县区排名第一位,总体发展好于预期;2013-2021年年均增长9.4%,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21年全区人均GDP突破十万元,达132674元,比漳州市人均GDP高33456元,年均增长9.6%。
(二)财政实力持续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龙海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创新筹融资方式,财政实力不断壮大。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0.85亿元,年均增长4.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1亿元,年均增长2.9%。政府财力实力的增强,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应对风险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龙海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科技事业硕果累累。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多,2021年全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2年的18家增加到30家;全年专利授权1035件,比2012年增加365件,增长54.5%,其中发明55件,实用新型767件,外观设计213件。截至2021年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13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7件。
(四)金融市场保持稳健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719.40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443.48亿元,年均增长10.2%;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79.97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684.96亿元,年均增长16.6%。
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龙海始终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优化升级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2年的15.7:47.3:37.0调整优化为2021年的9.7︰58.9︰31.5。
(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着力推动传统农业逐步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型,推动高附加值的“三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可观光、可加工、可增收农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富美乡村,培养有技术、会动脑、懂结合的“新型农民”。201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8.96亿元, 2017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21年达106.53亿元,年均增长4.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龙海围绕“品种调新、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方向,培育发展了食用菌、优质蔬果、水产品、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等特色经济作物,有力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2021年,全区食用菌产量7.99万吨,年均增长7.9%;水果产量15.55万吨,年均增长1.3%;水产品产量37.29万吨,年均增长4.5%;花卉产量0.55万亩,年均增长2.4%;肉类总产量4.48万吨,年均增长1.9%。
(三)工业经济扩量提质
龙海已形成门类较齐全、体系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16.0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1.09亿元,年均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0.9%。全区加大帮扶引导工作力度,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更多“专、新、特、优”企业,推动企业向高端聚集。2021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285家,比2012年末增加56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共有156家,比2012年末增加62家,实现产值754.9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7%,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76.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有41家,实现产值450.42亿元;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3家,实现产值21.37亿元,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17.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加快实施“4+3”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协作配套,突出抓好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的产业链集群,推动要素向链上集聚。2021年,全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共实现产值556.7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69.1%,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69.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
2021年,龙海区获评“中国工业竞争力百强区”第71位。未来,龙海将围绕“工业强区、港城兴区、生态立区”的发展定位,加快完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园、冷能综合利用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滨海新城数字产业园等四个专业化园区,探索发展“都市型工业”,奔跑在高质量工业发展新港城的康庄大道上。
(四)服务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构建以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行业为重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为亮点的发展新格局,为全区第三产业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66.0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72.97亿元,年均增长11.3%。205家在库限上贸易业实现销售额53.70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30.93亿元,年均增长7.9%;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8.46亿元,年均增长21.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4.31亿元,年均增长11.7%。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为龙海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7.2%上升至2021年的13.2%。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省级四星级旅游村1处,省级三星级旅游村2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4处。2021年,全区旅客运输总量1881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74228万人公里;旅游接待人数433.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26亿元,是2012年的3.9倍。
(五)投资形成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稳投资、保增长的宏观政策作用下,龙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58.82亿元,年均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19亿元,年均增长23.3%;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2.31亿元,年均增长10.0%,其中工业投资82.31亿元,年均增长10.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0.32亿元,年均增长8.1%,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44.72亿元,年均增长16.6%。2021年,全区商品房施工面积469.09万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18.6%;商品房销售面积56.10万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83.1%;商品房销售额45.54亿元,比2012年增长174.5%。
三、基础设施改善明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交通运输日新月异
龙海不断加大先行先试、开放开发力度,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构建交通构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形成,不仅满足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也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厦漳同城大道、锦江大道、龙江大道、沿海大通道、省道219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厦漳大桥实现降费通行,让龙海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最具潜力的投资热土、创业宝地和宜居家园。全区道路、水路货物运输量由2012年的1580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3551万吨,总量翻了超过一番;货物运输周转量由2012年的10.47亿吨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14.53亿吨公里,增长38.8%。港口作业区的码头建设投入持续加大,货物周转能力大幅增强,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由2012年的569.00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614.42万吨(石码港区),增长8.0%。
(二)邮电通信稳中向好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政通信业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2021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单价测算)94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通信(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79646万元,增长3.5%;年末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3 万户,有线网络宽带用户2.7万户;全区移动电话用户54.0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36万户。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龙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区,涵养绿水青山,大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全区植树造林1.32万亩,全区森林面积92.09万亩,森林覆盖率56.82%(含九湖、颜厝)。坚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和修复,实行水环境治理责任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加强主要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区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全区共有国家级生态镇3个(石码、港尾、隆教),省级生态镇12个,东园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生态镇,浮宫镇田头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对外开放彰显活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区进出口总额34.55亿元,其中出口24.81亿元,进口9.74亿元。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龙海企业将优质产品输向国外市场,2015年进出口差额由贸易逆差转变成贸易顺差,2021年贸易顺差15.07亿元。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活力增强,出口总额于2015年超过三资企业,2021年出口18.53亿元,占比从2012年的46.5%增长至74.7%;从商品结构看,食品行业出口稳居榜首,出口金额达18.98亿元,占比76.5%,家具家居等木制品行业占比7.6%,机电、船舶、机械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占比7.4%;从国际市场看,东盟、美国、欧盟依旧为我区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出口8.57亿元、3.82亿元和3.65亿元,占比为34.5%、15.4%和14.7%。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强化招商引导,抓住国家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机遇,全区累计新批利用外资项目83个,其中台资项目49个,香港项目24个。
(二)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龙海建立健全“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常态化机制,以铁的纪律、铁的面孔、铁的手腕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破解营商环境“中梗阻”。“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不见面审批”“一事一次办”改革加快推广,实行“窗口无否决权”制度,率先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推行周末无休、延时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方式,政务服务达到100%好评。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切实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2021年,龙海区获评“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第67位。城投紫云新苑、城投月港新苑等一批安居小区交付使用,祖田厝街、海关后巷等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完工,明发商业广场三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等陆续上马,加之四通八达的国省干线,龙海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便捷与顺畅、温馨与舒适,为发展创造出了无形的优质的营商环境。
五、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龙海注重统筹发展和民生,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2021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02元,年均增长9.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55元,年均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96元,年均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2.10下降到2021年的1.81。2021年,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13元,年均增长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632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025元,年均增长9.5%。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2021年恩格尔系数为29.6%,与2012年40.7%相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二)社会保障覆盖全面
龙海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养老、疾病、失业、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的制度保障。2021年,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6.8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8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3.37万人。龙海始终坚持“稳就业就是稳民心,保就业就是保民生”,通过为求职人员和用工企业搭建平台、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开放公益性岗位、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2021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9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0.55万人,促进下岗再就业2205人。调整相关社会救助标准,简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21年末,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19户,人数1142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447户,人数9274人;特困人员859人,其中城镇90人,农村769人。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一)教育资源稳步扩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龙海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2021年,全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9所,小学136所,公立幼儿园34所,特教1 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837人,比2012年增加了1192人;小学专任教师2419人,比2012年增加34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416人,比2012年增加259人;特教专任教师26人。中学在校生23983人,小学在校生42814人,在园幼儿21011人,特教在校生179人。龙海一中、龙海石码中心小学、龙海实验小学等新校区,以及龙海月港中心小学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南太武学校主体、职校改扩建二期工程投用在即,一批公办幼儿园陆续投用招生,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有良教、教有良师。
(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坚持保护历史、传承文明,激活“紫云山、九龙江、老石码、古月港”的文化底蕴,保护收集“古镇名村、古街名巷、古居名宅”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塑造文化符号和内涵,让城市更厚重、更繁荣,让文化自信更深入人心,石码历史街区入选省级文化街区。2021年,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体育场馆4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25.40万册,比2012年增长81.4%;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788个,比2012年增加276个,其中少儿阅览室坐席数150个,增加70个;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8个,比2012年增加11个;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
(三)卫生事业有效提升
全面推进健康龙海建设,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基层医疗改革,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2021年,全区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民营)635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门诊部7个;年末拥有医疗机构床位2959张,比2012年增加1340张;年末拥有卫计人员数3338人,万人拥有卫计人员数由36.43人上升至46.55人。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建设,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74元提高到79元,进一步推动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全面开展。漳州市第二医院(原龙海区第一医院)急诊内科综合楼开工建设,漳州市第二中医院(原龙海区中医院)新院址选址谋划布局,海澄卫生院新院址投用在即,将在更高标准上,实现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笃行谋新篇,龙海区作为漳州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和“一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让产业更强、实力更强,让城市更旺、人气更旺,让生态更美、生活更美,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当先锋、振雄风,以实际行动献礼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