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运行稳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文区委,区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2-2021年,全区经济年均增长9.6%,在新常态下持续运行稳健。
(一)经济总量上新台阶
2012年全区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8.7亿元,2021年突破350亿元,达357.89亿元,是2012年的3倍,经济总量稳居全市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7.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3.10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2、1.9和5.3倍。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67660元提高到2021年的123000元。
(二)财政实力明显提升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2012年的8.9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1.06万元,是2012年的2.4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3.89万元,是2012年的2.4倍,财政实力明显提升。
(三)三大需求稳步增长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2012年的145.5亿元增加到236.4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其中,工业投资由2012年的18.24亿元增加到40.67亿元,是2012年的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53.95亿元增加到235.2亿元,是2012年的4.4倍。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4.58亿美元增加到6.86亿美元,是2012年的1.5倍,三大需求稳步增长。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3.5:59.7:36.8调整为2021年的1.4:36.6:62.0,一产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23.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25.2个百分点,“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从2012年的8.92亿元减少到8.77亿元。其中,蔬菜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12520增加到16910亩,肉蛋奶总产量由2012年的6400.2吨增加到26519吨,分别增长35%和314.4%;肉类总产量由2012年的26290吨减少到5388.9吨,粮食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1615亩减少到912亩,全年粮食产量由2012年的745吨减少到423吨,分别减产80%、43.5%和43.2%。
近年来,龙文区围绕城市供给,大力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主导产业,为城市“菜篮子”、城市绿化提供原材料。全区加大农业转型,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路子,企业发展向外辐射,采取“两头在外”的模式,即原材料在外、产品在外(含国外),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约100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5家,年加工能力达225万吨以上,年产值47.8亿元。
目前,已建成海峡两岸(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占地52.67万平方米,其内包含蔬菜、水果、水产专业批发市场,食用菌、茶叶、台湾农产品、干货等特色专业街,国际会展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电子信息交易中心、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农产品检疫检验中心。农产品物流城项目的投入使用可促进漳州市乃至全省蔬菜基地、水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的全面建设,可带动全市农副产品生产交易产值20亿元以上,配套基地建设面积逾666.67万平方米。
(二)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58.8亿元提高到375.3亿元,是2012年的2.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84%。工业产品销售率96.64%,相比2012年下降1.5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由2012年的23.49亿元、21.11亿元分别增加到66.78亿元、39.4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8倍、1.9倍,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增加值由2012年的23.49亿元减少到0.26亿元。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的26个行业大类中有12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2.7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0.9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67.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8.9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5.25%,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38.13%,家具制造业增长17.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89%,纺织业增长16.83%,食品制造业增长15.95%,仪容仪表制造业增长15.04%,医药制造业增长13.37%。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金属、家具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0.63亿元,增长12.29%。其中,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0.17亿元,增长15.95%;金属制品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增长3.27%;家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增长17.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2012年的8.5亿元增加到29.1亿元,是2012年的3.4倍。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由2012年的3.8亿元增加到16.3亿元,是2012年的4.3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由2012年的4.5亿元增加到12.7亿元,是2012年的2.8倍。
(三)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2021年均增长11.5%,高于GDP年均增长水平1.8个百分点,202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2.5%,超过二产贡献率46.4个百分点。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壮大。
龙文区围绕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布局实施八大提升工程,策划约30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涵盖空间拓展、互联互通、产业园区、城市更新、功能配套、文体旅融合、市域治理提升工程等,持续提高城市品质品位。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地。其中,漳州市东环城路及其接线工程、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项目、漳州市实验小学龙文校区等项目都于2021年竣工;总投资约90亿元的闽南老家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于2021年6月份开始建设。
三、项目攻坚拉动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以项目扩投资、增后劲、促发展。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12年的145.5亿元增加到236.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投资从2012年的127.3亿元增加到195.7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0.67亿元,是2012年18.24亿元的2.2倍。
(一)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区多年来交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项目最集中的时期。截止2021年底,国省干线联六线龙文段A1标段、A2标段主线已全线贯通,已完成北环城路、建元东路、东环城路、联六线和联十一线等主干道建设,改造市区东环城路及其接线工程,龙文北路道路改造工程正在加速建设,北仓路动工建设。2021年,全年实现公路货运量724万吨,比2012年增加304万吨,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由2012年的50433万吨公里增加到88704万吨公里,净增38271万吨公里。
(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2年的75.8亿元增加到123.8亿元,是2012年的1.6倍。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由2012年的42.4亿元增加到76.8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由2012年的15.16亿元增加到16.3亿元,增长7.5%。商品房销售面积由2012年的82.8万平方米增加到137.1万平方米,是2012年的1.7倍,商品房销售额由2012年的53.3亿元增加到153.7亿元,是2012年的2.9倍。我区房地产销售主要以刚需为主,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三)城市扩容提质见成效
在空间拓展提升方面,重点规划“两心”(行政中心、科技产业中心)、“两轴”(北溪、西溪发展轴)、“一带”(九十九湾生态文旅产业带)。启动北溪新城“一江两岸”综合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深化龙江新城城市设计,编制云洞岩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建成20公里的休闲绿道及15.6公里景观绿化护岸;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投入4000多万元,对全区3200亩已征未建地块进行绿化美化去围挡。2021年,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44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9%,人均14.6平方米。
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走、听、看、想、比”等措施,我区加强民营企业培育,培育壮大地方企业,提升企业效益,不断增强区域内需拉动力。培育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万达广场、宝龙广场、吾悦广场、碧湖城市广场等相继落地,商品市场稳步发展,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
(一)消费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53.95亿元增加到235.2亿元,是2012年的4.4倍,年均增长15.3%。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化妆品类增长44.2%,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3.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8.8%,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58.8%,汽车类增长1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5.3%,粮油、食品类增长132.8%,饮料类增长607.6%、烟酒类增长2228.6%,日用品类下降37.2%。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快速,反映商业消费总体上在持续有力提质升级。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39亿美元,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9.58亿美元,是2012年的1.8倍,其中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4.58亿美元增加到6.59亿美元,是2012年的1.5倍。
(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作为漳州市唯一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龙文区始终致力为企业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助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加快总部楼宇经济发展的六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
目前,龙文区已建成万达、融信甲级写字楼13.2万平方米,碧湖城市广场、九龙财富中心、恒大御景甲级写字楼17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了中国铁塔、中石油、中海油、中国食品、中海运等企业进驻万达、融信等写字楼设立区域性总部、运营中心或研发中心,还引进了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14家市级金融企业入驻,“四通一达”及顺丰速运等知名快递企业也纷纷设立区域总部,楼宇总部经济蓬勃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龙文吸收投资的新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惠企政策不断加码
龙文区近期出台的惠企政策力求靶向施策精准惠企,真金白银倾力支持,可谓干货满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五奖五补”:“五奖”,奖励工业龙头、创新企业、文体旅业、建筑企业、总部经济,单家企业最高可得1000万元奖励;“五补”,补科研、补上市、补研发、补技改、补引才,企业引进的“985”“211”高校与“双一流”学校或学科的硕士、博士,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给予1000元、2000元补贴。近年来,龙文优质产业聚集、发展活力十足,全区企业有13700多家,世界500强雷勃、矢崎、百威雪津、ADM等在这里落地发展,大闽食品、恒丽电子、青蛙王子等183家规模企业集群成长,总部经济等都市型经济业态迅速跃升,总投资90亿元的闽南老家等文体旅项目落地发展。“十三五”期间,龙文区兑现各类区级惠企资金1.082亿元,1368家企业分享到政策红利。
五、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4352元增加到49807元,是2012年的2倍,年均增长9.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1277元增加到25234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9%。
(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21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2012年的235人人增加到329人(仅指实行自收自支、差额核算的事业单位),其中参保职工由2012年的174人增加到255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由2012年的61人增加到74人,分别增长46.6%、21.3%。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由2012年的14116人增加到63228人,是2012年的4.5倍。全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由2012年的964人增加到5139人次,是2012年的5.3倍。全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2012年的446户(1021人)增加到1066户(1697人),增加620户(676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2012年的1170户(2377人)增加到320户(485人),减少850户(1892人),其中“五保”供养对象由2012年的74人增加到236人,增加162人。
六、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实施教育强市、科技为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民为本,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食品安全管理不断提升
2021年,全年开展了肉制品、乳制品、打击食品非法添加等8个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3800多家次,抽检食品900批次,合格率为98.59%,组织2400人次参加食品关键岗位考试,合格率为100%。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34家,巡查率分别为14%。开展“计量惠民”活动,免费检定辖区集贸市场在用衡器近710台(件),血压计202台、其他医疗仪器215台。
(二)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
2021年,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共有106家。近年来,龙文区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发挥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作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新产业、攻克转化一批新技术、构筑提升一批新平台、融合催生一批新业态、打造一批“双高”龙头、高新技术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群体。
(三)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021年,小学在校学生由2012年的11924人增加到28716人,初中在校学生由2012年的7869人减少到7788人,高中在校学生由2012年的2801人减少到1449人。2021年,全区年末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
近年来,龙文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聚焦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龙文区积极实施“教育强区”政策,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调整教育布局。近五年来,建成投用漳州一中龙文校区、龙师附小龙文分校等14所学校,新增学位近2万个,特别是保留布局调整后13所小学闲置校舍,首期改建6所为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全区已拥有幼儿园109所,小学13所,中学4所,并“双优”通过省级教育“两项督导”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善。
(四)基础医疗建设投资增加
全区2021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由2012年的114个增加到224个,其中医院由2012年的4个增加到6个,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2012年的3家增加到5家。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由2012年的502人增加到2323人,其中医生由2012年的148人增加到963人(含医师、乡医),注册护士由2012年的148人增加到1260人,分别增加815人和1095人。年末共有床位由2012年的489张增加到1265张,增加776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人。
除了在教育上下功夫,龙文区在医疗、养老方面工作也颇有成效。目前,辖区内有市医院龙文分院、市第三医院、龙文区妇幼保健院、龙文区卫生监督疾控中心陆续建成投用,实现公办村卫生所医保“村村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全区千人均床位数、医师和护士数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同时,落实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辖区内所有社区(村)。下一步,龙文还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改善养老服务,提升智慧型居家养老水平。
七、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注重优环境、保生态,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一)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不断打造改善宜居环境,在建成碧湖生态园、西溪亲水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北溪郊野公园基础上,大力推进“五湖四海”项目建设,英桥花海、人民广场花海等项目建成投用。大力推进九十九湾清淤整治,重点实施“清淤护岸、景观改造、道路提升、河道拓通、内河引水、污染源整治”等六大治理工程,整治河道47.25公里,实施沿岸20个村庄污水截污工程。
(二)生态宜居环境持续改善
全区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即云洞岩风景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即蓝田镇湘桥村;全区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为12家,全年关停转迁企业数为8家。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年完成80家企业环境统计。
回首过去十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未来,全区要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展现龙文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崭新面貌,传递正能量、传播党的声音,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不断谱写龙文振兴发展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