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芗城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十年,在漳州市委、市政府和芗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芗城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提速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进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经济实力上新台阶,发展质量良好。芗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82.1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80.19亿元,连跨四个百亿台阶,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实现翻番,居全市的位次从2012年的第2位前移至第1位。2021年芗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增速居全市的位次从2012年的第10位前移至第5位。2013-2021年,芗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伴随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发展水平也稳步提升,芗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于2017年首次突破十万元大关,由2012年的68001元,增加到2021年的129070元,比福建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出了12131元。2013-2021年芗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2年的20.4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14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1.6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11.9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87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1.59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5.3%。
投资总量持续增强,发展引擎强劲。芗城区聚力扩大有效投资,突出“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重”导向,坚持项目带动,打造高强劲发展引擎。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113.8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9.09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2.36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11.5%。房地产投资从2012年的35.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4.32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2.08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8%。工业投资从2012年的46.5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5.69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1.63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9.9%。
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商贸市场繁荣。芗城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消费需求旺、文化娱乐设施完备的优势,鼓励印象汇、天虹百货、中闽百汇、大润发等大型商场提升发展,加快打造新华西路、漳州古城、益民南路、南昌路中段、大润发等一批特色城市商圈,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实做活商圈经济,形成红星美凯龙、闽南汽车城、五洲城等7个商贸服务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29.4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3.29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2.4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42.8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2.19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1.9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6%。限上批发业销售额从2012年的112.0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59.78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5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12.7%。限上零售业销售额从2012年的30.4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2.03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4.33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6.1%。限上住宿业营业额从2012年的0.2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7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8.67倍。限上餐饮业营业额从2012年的3.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0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1.03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4.7%。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年来,芗城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9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2.89亿元,是2012年的1.85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77.5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6.19亿元,是2012年的1.89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97.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1.11亿元,是2012年的2.18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82:46.45:51.73调整为2021年的1.65:43.09:55.26,与2012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7、3.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53个百分点。
农业产值接近翻番。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谋划经营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主体法人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强农业供给活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获得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3.6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61亿元,是2012年的1.7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3.3%。天宝镇被列为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
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推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按照“千万吨级、千亿产值”的目标,推动钢铁产业空间一体布局、设施一体配套、产业一体发展,充分发挥三宝集团、漳州闽光等一批国内先进高端钢铁企业优势带动作用,围绕低能耗冶炼、节能高效轧制等技术应用,改造生产工艺和流程,发展特种钢、高强度钢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钢铁精深加工与机械装备、汽车汽配产业协作配套,培育形成钢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推动金峰开发区建设成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工业新城,打造全省一流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172家,增加到2021年的226家。规模工业产值十年翻番,规模工业产值从2012年的393.3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39.57亿元,是2012年的2.6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7.4%;规模工业增加值2013-2021年年均增长7.0%。两大产业中冶金新材料产业突破5百亿元,装备制造行业达到百亿元;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拥有35个工业大类、116个工业小类。2012年至2021年,芗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从13.92亿元增长至32.32亿元。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截至2021年末,芗城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4家、引进重大研发机构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到期38家今年重新认定获评22家。三宝集团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位列第326位、省百强企业位列第39位、省制造业百强企业位列第14位,傲农集团成为漳州市第一家在A股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市电子信息集团落户芗城。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漳州古城、漳龙物流园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天宝香蕉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整合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体育运动等优势资源,打响漳州古城、中国女排娘家、西湖生态园等特色品牌,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和会展夜间经济融合发展,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设计、研发、咨询等优质产业,加快布局平台会展经济、总部楼宇经济,推动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工业设计等业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培育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推动传统商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进康养、育幼、家政、物业等业态向精细化、高品质迈进。芗城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2012年的36家,增加到2021年的88家,净增52家,2013-2021年年均增长10.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0.5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4.13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4.10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17.0%。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1家,比2012年增加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而2012年无10亿元以上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从2012年的8605人,增加到2021年的30578人,比2012年增加21973人,总量是2012年的3.55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服务业应付职工薪酬从2012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2.44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6.68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23.5%;人均年薪酬7.34万元,比2012年提高3.43万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2%。
三、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组织开展老城区建设管理“十项行动”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八项行动”,加快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努力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常住人口从2012年的56.6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64.2万人,净增7.6万人,城镇化率达90.7%,比2012年提升2.04个百分点。建成世界语堂文化产业园蕉园观光栈道带、郊野公园芗城段等3个大型园林,完成西湖片区、益民片区、诗浦片区、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项目等重点区域征迁超800万平方米,漳州古城改造提升、西湖生态园、中国女排娘家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九龙江防洪工程漳州段(二期)芗城段、纵四线、金峰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完成南昌路、胜利路等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亮化工程,完成水仙大街等道路改造提升。“水城、绿城、花城、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建设初见成效,漳州古城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设立古城漳台交流基地,慧可居精品酒店、汽车新村温泉酒店等项目主体完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70%以上,有力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和民生政策落实。教育事业不断进步,2021年,芗城区普通中学15所,在校生13938人;普通小学66所,在校生41755人;幼儿园207所,在园幼儿2613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3人。普通中学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422台,普通小学有5989台;图书藏量普通中学有45.46万册,普通小学有108.81万册。十年来芗城区普通中学净增1所,幼儿园净增10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年来芗城区普通中学教学用计算机净增834台,普通小学净增2811台;图书藏量普通中学净增17.40万册,普通小学净增58.50万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新农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均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提升,十年卫生技术人员净增3556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持续健全,新冠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芗城中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获国家级表彰。社会保障逐步加强,城乡低保标准按不低于省定标准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确定,低保标准动态、适时调整。居民住房更有保障,2016年以来,提供1767套公租房,为弱势群众减轻了生活负担。2018年以来,芗城区为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众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房源,其中,“安得广”惠民安居工程2355套、“利民佳苑”限价商品房2652套,切实提升群众住房保障,解决各类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4388元,增加到2021年的48764元,总量是2012年的2.00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0248元,增加到2021年的23586元,总量是2012年的2.30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2年的2.38:1,缩小到2021年的2.07:1。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实现国家文明城市“三连冠”、省级文明城区“六连冠”。
五、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区级“一趟不用跑”事项660项和“全程网办”事项663项,各占比85%和85.1%,企业设立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1个小时内,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缩审批材料15%,缩减审批时限84%。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金峰开发区体制机制,区工信局、自然资源局等要素保障部门进驻开发区,成立金峰派出所、金峰法庭、金峰消防救援站、行政服务金峰分中心等,下放工程建设、规划许可等审批权限,加快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深化国企改革,整合国有资产,组建漳州金投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市芗城国有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市芗江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漳州芗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
社区服务持续增强。十年来新增13个社区,优化东铺头、西桥行政区划,完成芝山、石亭“撤镇改街”、54个“村改社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89个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家市级医院和人民医院分别与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医养结合和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成为全市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