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统计局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结构格局持续优化
——“喜迎二十大”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三
2022-09-09 17:41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领域多重矛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漳州坚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激发人才活力,实现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社会保障坚实有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就业工作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和谐改善的优先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就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一)就业形势发展总体稳定

经济发展是稳定就业的源泉所在。2012—2021年,全市GDP增速分别是11.8%、11.6%、11.4%、11.0%、9.5%、9.2%、8.7%、6.2%、-3.9%、7.7%,经济增长换调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全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336.20和308.82万人。在经济增速换挡、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的大背景下,全市就业人员总量也由2010年的292万人,回调至2020年的277万人。从就业人员总量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比重看,该比重处于相对稳定并略有提高的态势,从2010年的86.85%提高到2020年的89.70%,十年间提高了2.85个百分点。

(二)就业创业质量持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71万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公共就业服务全面铺开,在全省首次开展人社局长“直播送岗”,建成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就业扶贫+助老公益”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动村(居)助老员公益性岗位开发。脱贫攻坚五年期间,帮助18674名有就业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通过不断做大就业增量、盘活就业存量、引导就业流量,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稳步提升就业创业质量。

(三)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全市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2012以来,全市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数均维持在1.5万人以下,至2019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1.99%—2.45%之间。2020-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上升,分别为3.59%和3.9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5和0.04个百分点。

二、经济转型助推就业,结构格局持续优化

十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市城镇化率(详见图1)由50.37%提升至62.90%,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通过不断增强协调发展能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促进就业转型,就业格局更趋合理,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图1:2012-2021年漳州市城镇化率

                                                                          单位:%

01

(一)第三产业就业主体地位凸显

十年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4.2:48.4:37.4,调整为2021年的10.6:49:0:40.5,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和提升空间,带动和助推就业人员快速增加,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根据省统计局反馈数据,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达到44.4%,比2012年提高15.9个百分点,而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降低12.5和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高低排序从“一、二、三”的发展型模式提升到了“三、二、一”的现代模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初步改变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长期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局面。

图2:2012-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

                                                                            单位:%

02

 (二)行业就业结构变化明显

2012-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增长0.5%。从行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看(详见图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年均增长位居行业前三,分别为25.0%、9.3%和8.9%。而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从业人数降幅明显,年均下降15.5%、12.7%和10.2%。

图3: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占比

                                                                       单位:%

03

从行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看,十年间行业就业结构变化明显(详见图3和图4)。201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占比最大的是制造业(占比48.58%),占据近半壁江山,位居第二位的是教育行业(占比10.49%),其余17个行业就业人员分布散,占比偏小,合计人员数仅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40.93%,低于制造业7.65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占比最大的依然是制造业(占比30.97%),但所占比重减少明显,年均下降1.76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教育(15.47%)、建筑业(13.57%)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2.50%)。

图4: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占比

                                                                           单位:%

04

 (三)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

人才资源稳步增长,就业人员素质改善显著。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全市就业人员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6.05%和13.94%,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0.07%和0.32%。高学历就业人员占比的不断加大,带动全市就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目前,全市现有省级高层次人才442人,18人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7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6家、省级人才驿站示范站1家。2021年10月,漳州市发布《漳州市“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同时印发《漳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将力争用5年的时间,引进主导产业管理和技术人才2万人,引进教育卫生专业人才3万人,培育技能实用人才4万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5万人,积极构建形成与漳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格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劳动关系更加和谐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为主线,着力增进就业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通过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也实现用工关系更加和谐规范。

(一)就业岗位明显增多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劳动者创办企业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保持较快增长(详见图5)。2021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4565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市场主体的增加,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批灵活就业人员进入企业就业,也推动就业正规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十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人数49.71万人。

图5:近年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数量

                                                                          单位:户

05

 (二)工资水平明显提升

工资收入的增加,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来改善居民生活,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之计。十八大以来,全市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步形成,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稳妥推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健全,职工工资水平较快增长,漳州劳动者工资水平提升明显(详见图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2012年的42137元增加到2021年的99202元,年均增加6341元。

(三)劳动关系更趋稳定

收入增加的背后,是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劳动者就业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漳州市全面实施企业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98%,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同时,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劳动监察覆盖面扩大到各类企业,劳动监察的预警预案制度和劳动投诉举报网络建立健全,受理举报案件结案率达95%以上。

图6:2012-2021年漳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06

 (四)社会保障体制更加完善

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加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57.5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84.0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54.31万人。为5.95万名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89.31万元,全市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发尽发、应代缴尽代缴。全面落实减负降费政策,在疫情期间为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减免社保费23.57亿元,阶段性退费9172.35万元。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省、市、县、乡、村五级经办联网,实现业务申报“不出村”。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就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展望未来,全市将在稳步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不断改善人口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加快推动就业结构向现代就业结构转变,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缩小收入差距,让广大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