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漳州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与社会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漳州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成就
(一)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1.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7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2.9%,比2012年的50.4%提高12.5个百分点。
2.高学历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末,全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9.91%,比2010年(5.93%)提高3.98个百分点。其中:大学专科人口占比5.72%,比2010年(3.62%)提高2.1个百分点;大学本科人口占比3.98%,比2010年(2.25%)提高1.73个百分点;研究生人口占比0.21%,比2010年(0.07%)提高0.14个百分点。
3.少年人口占比有所提升。根据七人普数据,2020年末,全市少年人口(0-14岁)10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9%,比2010年(16.8%)提高3.1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水平上新台阶
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09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8.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2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31缩小到1.84,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减小。2021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比2012年(43.3%)低9.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0% ,比2012年(46.4%)低8.4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升。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89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907元,是2012年的1.78倍,年均增加140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409元,是2012年的2.16倍,年均增加980元。
(三)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1.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21年末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1.45万人,比2012年增长63.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3.53万人,比2012年增长92.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5.85万人,比2012年增长168.4%;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9.58万人,比2012年增长63.8%;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53.79万人,比2012年增长84.0%。
2.社会保障待遇持续提高。2021年,全市17.2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提高到2529元。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1800元/年提高到2022年的9780元/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持续提标扩面。
3.兜底保障服务继续增强。2021年末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354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0家,社区服务设施2290个。养老机构床位数增至3.72万张,比2012年增加2.4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9.3张,比2012年增加18.1张,超过省定标准12.3%。
4.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改造各类棚户区12.18万套,9.69万户家庭实现“出棚进楼”;投入30亿元,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2.13万套、发放城镇住房租赁补贴3.06万户,进一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35.41平方米提高到49.75平方米,比全省人均高5.95平方米。完成180个老旧小区改造、45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惠及居民5.7万户。
(四)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扎实推进
1.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21年,我市开展“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十个一批”扩岗行动,提升高校毕业生、城镇青年、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5.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低于全年调控目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贫困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应发尽发、应代缴尽代缴。疫情期间实施援企稳岗行动,发放各类稳就业补贴近8000万元。
2.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分别认定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121人、376人。全年组织职业技能评价24832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20652人,取证率83.16%。
(五)优质教育扩大供给,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1.优质教育不断扩大供给。2021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7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所,普通高中75所,普通初中134所,普通小学825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通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492个、公办幼儿园项目309个,持续增加公办学位数,仅2017年以来新增优质公办学位21万个,特别是公办幼儿园净新增学位7.65万个,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9.6%、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4.7%,均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学校959所,已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722所,占比75.3%;全市各级各类示范性幼儿园382所,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40%以上。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全国高水平专业群1个,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3所、高水平专业群13个,建成全省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的622所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展,受益学生42万人。稳步实施公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小学升公办初中学校多校划片等,让广大学生能够同等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2.师资力量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专任教师人数不断增长: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4371人,比2012年增加96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1726人,比2012年增加236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7378人,比2012年增加1131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4779人,比2012年增加1556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23167人,比2012年增加3170人。
3.医疗供给能力全面提升。2021年末,全市三级医院从3家扩增到10家,已建成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5个、院士工作站2个、名医工作室59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70个,医疗机构床位30485张,比2012年增加16067张,增长111.4%,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8张,超过省定水平;卫生技术人员34474人,比2012年增加19040人,增长123.4%,其中,医生12437人,注册护士15447人。在全省率先实现标准化公办村卫生所全覆盖、医保村村通,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上车即入院”的5G+智慧急救模式被列入全国试点,实践证明,使用智慧急救平台可为卒中患者节约2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推行床边、护士站内费用直接结算,改善患者就医体验,2021年群众满意度达到96.6%,位居全省前列。
4.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市级40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疗创双高成果进一步巩固,市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共建邵逸夫医院漳州医院。全市10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其中平和县医院等5家达到推荐标准;南靖县医院等5家县级医院荣获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优秀单位”,县域医疗机构急危重症治疗能力不断提升。全市20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长泰区岩溪中心卫生院等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2021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表现突出、服务优质,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芗城区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批挂牌的社区医院(全省仅12家),基层基础逐步夯实。
(六)文体事业稳步发展,民生保障坚强有力
1.文化惠民成果丰硕。2021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06万册。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726场,年度首演剧目15个,观众112.85万人次。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7%,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8%,分别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为88.43%。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106元,比2012年增长50.0%,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558元,比2012年增长258.2%。
2.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21年,全市举办赛事活动247项次,参与总人数达到3.7万次。获得全国级别以上比赛奖牌14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16枚。获得国内最高水平比赛金牌3枚,世界级大赛2枚,奥运会金牌、奖牌实现零的突破。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达到580万元。
3.民生经费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84.50亿元,比2012年增长8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1.50亿元,比2012年增长90.8%。对教育、科技、医疗、农林水、节能环保等12类民生领域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2021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为330.2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78.4%,其中,教育支出94.8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0.7%;医疗卫生支出51.78亿元,比2012年增长17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30亿元,比2012年增长166.1%,共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90项,累计投入1010亿元,持续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七)科技投入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1.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21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66.16亿元,其中,内部经费支出63.95亿元,比2012年增长220.9%。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漳州市坚持以项目带动技术创新,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9家。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创新度达到43.23%,漳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积极扶持企业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创建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全市拥有15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3家。
3.专利工作上新台阶。全市专利授权13235件,比2012年增长550.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569件,比2012年增长7614.6%。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56件,比2013年增长552.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26件,比2012年增加4.98件,增长1778.6%。
(八)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1.城乡环境更加宜居。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76公里、农村公路3291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从每百平方公里的80.91公里提高到102.24公里。建设城市公园绿地1980公顷、绿道1040公里,人均公园面积从12.5平方米提升到16.22平方米,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心仪之城”。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两个“五年行动”,打造110个乡村振兴特色样板村,串联28条精品线路,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美景、一线一特色”。
2.生态建设上新台阶。九龙江流域(漳州段)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1.8%。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标准360天,二级达标天数比例98.6%,其中一级优的天数146天、二级良好的天数214天。初步测算,全市森林覆盖率约64.65%。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15.25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建设220亩。商品材产量153.31万立方米,增长39.3%。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61.2公顷(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
3.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7起,比2012年减少809起,下降87.4%,死亡75人,比2012年减少241人,下降7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人,比2012年下降87.3%。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56起,比2012年下降10.5%,直接经济损失71.89万元,比2012年下降66.5%。
4.食品安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每千人7.7批次,比十年前增长了一倍以上,超出省定标准40%;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7%,比省定标准高1.7个百分点;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9.6%,比省定标准高0.8个百分点;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8%,比省定标准高1.3个百分点。建立健全“一品一码”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打造全省首个小作坊云集中加工区,持续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二、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展望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漳州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的“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奋力铸就漳州社会事业发展新辉煌。
1.增加居民收入。盘活就业资源,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扶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发展各类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待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加强“双创”载体建设,健全完善创业的税收优惠、金融贷款、场地减租等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2.优化生态环境。深入实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行全市水系治理“一张图”,实施城市污水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降低PM2.5浓度,确保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好转。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优先保护质量较好的耕地,加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加快建设城乡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打造高颜值田园生态之城。
3.补齐民生短板。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市医院、市中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等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